45项投资机会梳理VIP专享VIP免费

20PDF
0405
01
落基山研究所与能源转型委员会发布了《电力增长零碳化(2020-2030):中国实现
机会1:中国的光伏发电成本已经低于燃煤发电成本,陆上风电、海上风电成本也在
02
落基山研究所发布了《以零碳为目标的综合能源规划》。报告指出,与传统的只管供
电、燃气、热力的能源规划相比,综合能源规划旨在优化新城新区的资源能源配置,实
现能源清洁、高效、可靠的阶梯利用,提高资源、能源、空间利用效率,避免能源资源
重叠配置、错配、漏配、过量配置,降低能源系统投资成本,提高能效,降低运营成
2以零碳为目标的综合能源规划将成为一种新型咨询规划服务,有望加速成为城
市法定规划体系的一部分,这类服务的需求将大幅提升,能源领域的研究机构、管理咨
询公司以及从事能源开发的企业将获得市场先机。
03
绿2060
和:聚焦脱碳之路上的机遇和挑战》。报告指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是全球应对
气候变化的最根本的举措,开启了中国以碳中和目标驱动整个能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科
技创新系统全面向绿色转型的新时代,会带来科技创新、能源和经济转型的重大机遇。
3在电力行业,电网将从传输煤电为主到传输非化石能源发电为主,因此需要大
量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大规模接入可再生能源依赖于储能技术的发展,以及电网技
术的升级转型,因此这两个领域未来需要大量的投资。
4在交通行业,研究表明,如果城市采用自动化、电气化和共享出行的方式,可
80
联合,将加快交通智能化进程,逐渐实现电气化和脱碳。
5在工业行业,钢铁行业、水泥生产等领域,深度脱碳需要氢能、生物质燃料替
代传统石化燃料,这两个领域将是替代性燃料的重点。
报告01落基山研究所与能源转型委员会发布了《电力增长零碳化(2020-2030):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必经之路》。报告认为,中国电力系统在未来十年的发展对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必须大幅提高零碳发电资源的投资速度,而任何新建煤电投资形成的资产都有可能阻碍这一目标的实现,且所有新增发电均来自零碳能源的策略是可行且具备经济效益的。本文解读:机会1:中国的光伏发电成本已经低于燃煤发电成本,陆上风电、海上风电成本也在未来十年达到这一水平,这三种零碳电力生产方式将成为未来重要建设方向,相关产业链或将受益。报告02落基山研究所发布了《以零碳为目标的综合能源规划》。报告指出,与传统的只管供电、燃气、热力的能源规划相比,综合能源规划旨在优化新城新区的资源能源配置,实现能源清洁、高效、可靠的阶梯利用,提高资源、能源、空间利用效率,避免能源资源重叠配置、错配、漏配、过量配置,降低能源系统投资成本,提高能效,降低运营成本。本文解读:机会2:以零碳为目标的综合能源规划将成为一种新型咨询规划服务,有望加速成为城市法定规划体系的一部分,这类服务的需求将大幅提升,能源领域的研究机构、管理咨询公司以及从事能源开发的企业将获得市场先机。报告03高瓴产业与创新研究院、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迈向2060碳中和:聚焦脱碳之路上的机遇和挑战》。报告指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根本的举措,开启了中国以碳中和目标驱动整个能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科技创新系统全面向绿色转型的新时代,会带来科技创新、能源和经济转型的重大机遇。本文解读:机会3:在电力行业,电网将从传输煤电为主到传输非化石能源发电为主,因此需要大量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大规模接入可再生能源依赖于储能技术的发展,以及电网技术的升级转型,因此这两个领域未来需要大量的投资。机会4:在交通行业,研究表明,如果城市采用自动化、电气化和共享出行的方式,可以削减高达80%的交通排放量。自动驾驶技术、车联网、智能汽车、电池技术等的有机联合,将加快交通智能化进程,逐渐实现电气化和脱碳。机会5:在工业行业,钢铁行业、水泥生产等领域,深度脱碳需要氢能、生物质燃料替代传统石化燃料,这两个领域将是替代性燃料的重点。机会6:在新材料行业,利用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生产化纤、塑料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石化产品,这将带来一场底层材料的全面革新,或将重塑整个工业体系与下游产业链。机会7:在建筑行业,比如采用光伏屋顶、生物质功能、氢能储热、电池或EV储能等结合方式,保证房屋在白天光照和夜晚非光照时间都可以实现零碳能源的供给。在建筑材料选择上,也可借助工业脱碳技术或新材料的替代实现零碳建造。机会8:在农业方面,农业是最易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产业,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农业全面脱碳需要更加深刻的变革,需要包括改变饮食习惯、减少食物浪费、创新农业生产技术与方式、寻找低碳食品等,如植物蛋白、精准农业、基因编辑、垂直农业、水产养殖等方面存在巨大潜力。机会9:碳汇是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以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碳汇可以进行交易,购买碳汇的机构和个人可以用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机会10:信息技术在未来十年内有潜力通过赋能其他行业帮助全球减排20%,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都有与能源、建筑、交通、工业、农业等行业进行结合来促进降低碳排放的应用场景。报告04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转型任务仍然任重道远,这也说明当前市场空间十分巨大。本文解读:机会11:集中式太阳能发电基地建设、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将重点建设新疆、内蒙及广东等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地区的风电基地。机会12: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将重点开发金沙江等水电基地。报告05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中国2060年前碳中和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化石能源为主的发展方式是导致我国和全球气候环境问题的根源,加快构建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中国能源互联网是我国彻底摆脱化石能源依赖、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举措。机会13:中国能源互联网是清洁主导、电为中心、互联互通的现代能源体系,实质就是“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通过低成本的清洁能源、先进成熟的特高压技术和广泛应用智能电网加快碳中和目标实现,将成为未来主要模式之一。报告062021年3月15日,《学习时报》整版刊登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刘振亚的研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该研究是对上述报告四和报告五PPT内容的详细论述。研究提出,立足国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抓住能源这个“牛鼻子”,以特高压电网引领中国能源互联网建设,加快推进能源生产清洁替代和能源消费电能替代(“两个替代”),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通过能源零碳革命引领全社会加速脱碳,实现能源电力发展与碳脱钩、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双脱钩”),开辟一条速度快、成本低、效益高的中国碳中和之路。报告07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将于2021年5月发表重要研究—《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及主要途径》,该研究已通过中国知网提前两个月公布。研究进而明确提出了20个方面的主要实现路径和政策建议,并指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既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大挑战,也是实现绿色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大机遇;中国要实现双碳目标,须建立倒逼机制,分为四个十年阶段、八个五年规划,逐步推动绿色改革绿色创新。本文解读:机会14: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国内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在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基础设施、低碳经济等方面有强大的投资能力和市场规模。面向这些领域的企业,除参与碳中和市场外,还可获得中长期的政府补贴与奖励政策。机会15:研发支出增加,国内研发支出将从2019年的2.33%上升至2030年的2.8%以上,预计研发总支出将从5250亿上升至10895亿元,居世界首位,相关研究单位可在绿色基建、绿色技术、绿色能源等领域申请到更多的研发资金。报告08赛迪智库发布《碳中和愿景下储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报告指出,为实现碳中和,到2050年,中国必须建成一个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近零排放"的能源体系。在能源、交通全面低碳化的大潮中,面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波动性电力负荷带来的挑战,储能是迫切需要突破的瓶颈。储能深度影响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的进程,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应将发展储能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机会16:锂电储能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随着新基建、电气化进程、能源结构转型和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锂电储能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到2025年,我国锂电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50GW,市场空间约2000亿元;预计到2035年,达到600GW,市场空间约2万亿元。机会17:长寿命高安全性磷酸铁锂电池将成为未来储能市场的主力军,循环寿命将超过6000次,是电池技术的主流方向。机会18:锂电池储能系统成本快速下降,受益于锂电池成本下降,锂电储能系统成本降至1.5元/Wh以下,个别企业甚至降到1元/Wh左右,一些商业用途变得经济可行,大规模应用将成为现实。机会19:车网融合移动储能未来空间巨大,到2050年左右,全国电动汽车保有量有望达到3亿辆,动力电池保有容量约200亿度电,相当于目前全国1天的用电量,若能够实现在储能领域充分融合调度,完全有能力与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形成供需协同,对我国实现能源革命和碳中和形成有力支撑。报告09-11光大证券发布了三份碳中和深度研究报告,分别是《渐强的碳价信号,渐近的碳约束时代》《碳中和与大重构:供给侧改革、能源革命与产业升级》和《储能:碳中和下的新兴赛道,万亿市场冉冉开启》。提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六大路线,源头减量、能源替代、节能提效、回收利用、工艺改造、碳捕集。本文解读:机会20:以风光、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的新能源行业,包括供应链上下游、制造端、运营端在内的全产业链都将受益于碳中和对投资的拉动。机会21: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可以有效减少初次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如废钢、电池回收、垃圾分类及固废处理。机会22:万亿储能市场将冉冉升起,碳中和背景下,储能是又一长期高确定、高增长赛道。“十四五”期间,储能是风光发展的标配,配置比例较低;碳达峰后,储能将在电网侧存量替代火电,承担主力电网调峰调频职责。报告12兴业证券发布153页深度研究报告《兴论碳中和系列:拥抱能源革命的强主题》。报告指出,对于传统产业而言,碳中和或将成为“供给侧改革2.0”。碳中和在为环保行业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在一个更长的维度、以严格的环保标准逼迫高耗能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出清。本文解读:机会23:电解铝火电弱化成为趋势,自备电厂优势削弱,水电铝、再生铝等“绿色铝”迎来契机。机会24:装配式住宅的单位平方米碳排放比传统住宅低近30公斤,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是减少建筑碳排放的最优路径之一。机会25:化工行业的聚氨酯、交通运输行业的多式联运等,均可能由于减碳优势而收获更大的市场空间。报告13能源基金会发布《中国碳中和综合报告2020》,报告认为,由2060年碳中和愿景所引领的一系列转型工作,将提升中国在新兴的绿色经济领域的领导地位和竞争力,为结构性工业改革提供支持,逐步淘汰高污染能源与行业,加强能源安全,在持续显著提升人民健康和福祉的同时,全方位改善生态环境。机会26:在基础设施和交通工具中广泛应用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和超级计算机等创新技术,推动构建电气化、智能化和共享的交通系统。机会27:通过持续造林和再造林工作,保持并提高中国的森林碳汇;到2050年,中国将在2015年基础上增加3500万公顷的森林面积。报告14-15中信证券发布《碳达峰全景图:新目标、新结构、新机遇》,信达证券发布《碳达峰和碳中和:内涵、趋势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报告提出,2060年碳中和,是中国融入新时期全球产业链,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决策,将给中国发展带来深刻的变革。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非化石能源将首次成为能源增量的主力军,能耗“双控”、碳交易及绿色金融是重要政策抓手。投资机遇:电力方面,火电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光伏和风电接力增量需求;工业品方面,限产或为主要方式,供给侧改革再现;化石能源方面,煤、油、气先后达峰,过程中价格承压;新兴领域方面,新能源车、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材料机遇广阔。本文解读:机会28:氢能源或将率先在交通领域应用,待光伏、风电发电成本降低后大规模推广。机会29:绿色金融是重要的配套支撑,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发展基金,目前,央行已经将绿色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等纳入央行再贷款抵押范围,未来或将提高绿色贷款抵押的优先级。报告16清华大学能源转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博士,发表了题为《从欧洲能源转型思考中国碳中和路线图》的报告,深入实地,考察了全球二十多个国家的能源转型实践情况,绘制了零碳能源系统图景,报告页数达230页。本文解读:机会30:青海、四川和云南,可以率先建成无化石能源的电力系统,燃煤电厂尽快退出。机会31:辽宁、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广西等省有丰富的沿海风电资源,又有一定的水电资源和抽水蓄能电站资源,可以建成水风光互补的电力系统。机会32:山西、内蒙、新疆、甘肃煤炭资源丰富、煤电装机规模很大的省份,要逐步退役老旧电厂,存量煤电逐步从以发电为主转变为作为灵活性资源备用,直至完全退出。机会33:垃圾发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难点不是发电,而是环保和选址以及垃圾分类等问题。机会34:沿海地区的一些城市,可以通过发展海水源热泵技术,淘汰燃煤电厂;村镇级的区域供热,采用生物质供热锅炉或小微型生物供热锅炉具有很高的可行性;高档的独幢别墅或旅游区的分散式房屋未来可以采用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产系统建设离网的零排放建筑系统。报告17-18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高盛和波士顿咨询分别发布了《中国碳中和技术展望报告》和《中国碳中和目标和气候路径报告》,报告指出若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则需更进一步,沿1.5℃减排路径不懈努力。无论如何,制定更高的减碳目标,将从以下三方面为中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发展的可持续性、直接的经济促进和国家能源安全性,中国减碳举措分为能源结构转型、模式升级、能效提升、碳捕获与储存技术(CCS)四大类。本文解读:机会35:通过改变现有设备、工艺的运作模式来推动节能减排,如采用创新工艺流程、交通模式变化、使用热泵技术,通过工业通用设备节能、降低燃油车能耗、推广节能家电来提升能源效率。机会36:但光伏发电成为主要电力来源之一是大势所趋。中国光伏行业将继续创新发展,光伏与传统能源相比的成本优势会进一步显现。光伏产品的智能化、科技化会更强,与电网适配性、与消费终端的友好性会更强,这些变化都将反过来推动光伏的更进一步发展。报告19华为数字能源产业智库联合发布《数字能源十大趋势白皮书》。机会37:能源数字化是必然趋势。能源数字化通过引入5G、AI、大数据、IoT能源数字化等数字化技术,并将电力电子技术与数字技术创新性地融合,实现全链路的互联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协同,让电力生产效率、运维效率、能源效率最大化。机会38:绿电将无处不在。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主导的可再生能源,是未来30年增长最快的能源。根据预测,光伏发电的占比将由2020年的3%,迅速增长到2050年的24%,成为最大的发电能源。机会39:全链路高效。模块级的效率提升对于系统级的效率提升空间已经有限。为了提升系统效率,未来需要对“发-输-配-储-用”全链路架构进行升级。机会40:AI将普遍应用到能源行业。业界通过引入AI技术,协同联动逆变器及支架控制单元,寻找最优角度、闭环控制,从而实现对光照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达到发电效率最大化。在安徽某光伏电站,该方案在传统的跟踪轴方案上进一步提升了1.5%发电量。机会41:传统能源系统将走向综合智慧能源系统。综合智慧能源运用数字化的技术,将能源的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各个环节,从传统的烟囱式独立系统架构和孤岛式管理,演进至统一架构、统一管理和综合应用,实现全链路的统筹、协调和优化,极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用能成本。机会42:随时随地超级快充为终端用户提供极致的充电体验。未来不管是消费电子产品还是电动汽车出行,都将实现10分钟内完成充电,且充电地点不再受限,真正做到一杯咖啡时间,随时随地充满能量。报告20能源转型委员会发布《践行使命打造全球零碳经济》,报告解释了我们为什么确信以上目标是可行的,我们要如何完成转型,以及在2020年代需要落实的工作来推动世界走上正确的轨迹。本文解读:机会43:氢能作为一种能源载体,氢气的能源密度、可储存性和可提供高温热能的特性使其在一些特定应用领域成为了比电力更好的选择。通过电解水("绿色氢气")或由甲烷转化并配合碳捕集与封存技术("蓝色氢气")可以生产出低碳或零碳氢气,进而利用这些氢气生产氢基燃料(如氨与合成燃料)。机会44:碳捕集与封存——除了制造蓝色氢气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还可被应用于多种工业生产过程,并应用于热电厂,使其能够继续在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中提供灵活性电力供应。这种技术的经济性将取决于各地区可行且安全的碳封存有效容量的大小。机会45:生物质——原则上,生物质可以满足许多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包括工业用热、化学原料、灵活性热电供应和交通运输燃料。但各个部门使用生物质的整体规模必须考虑到可持续生物质供应的潜力有限。结语“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这不仅是《流浪地球》的开场白,更是全人类在2020年面对的气候变化新现实。中国既是碳排放大国,也是绿色能源技术发展和土地绿化的表率。在未来,中国推进可持续战略和减排举措的实施,必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中国每一个相关部门、企业与个人,都应持续关注低碳减排这一重大课题,并及时采取行动。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