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地产发展及物业管理领域绿色实力_RCEP 机遇--香港贸易发展局VIP专享VIP免费

0
香港房地产发展及物业管理领域绿色实力:
RCEP 机遇
登入 www.hktdc.com/Research 浏览
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提供的最新信息
此研究项目由
领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
合作进行
香港湾仔港湾道 1号会展广场办公大楼 38
电话:(852) 1830 668 传真:(852) 2824 0249 电邮地址:hktdc@hktdc.org
2
目录
0香港房地产发展及物业管理领域绿色实力:RCEP机遇登入www.hktdc.com/Research浏览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提供的最新信息此研究项目由领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合作进行香港湾仔港湾道1号会展广场办公大楼38楼电话:(852)1830668传真:(852)28240249电邮地址:hktdc@hktdc.org2目录3目录............................................................................................................................2个案研究.....................................................................................................................4摘要............................................................................................................................7研究目的...................................................................................................................12第1章:香港的绿色建筑能力...................................................................................14第1.1章:绿色投资:释放绿色房地产投资潜力.......................................................22第1.2章:绿色融资:为净零转型融资.....................................................................29第1.3章:绿色认证:加快绿色建筑转型..................................................................34第1.4章:绿色规划:为地产业务制定可持续发展方案.............................................41第1.5章:绿色材料:构建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46第1.6章:绿色方法:可持续建筑组装发展蓝图.......................................................54第1.7章:绿色发电与善用能源:借助科技力量.......................................................60第1.8章:绿色小区:持份者利益共享.....................................................................66第2章RCEP机遇...................................................................................................77第2.1章:调查结果.................................................................................................79第2.2章:澳洲........................................................................................................86第2.3章:日本........................................................................................................99第2.4章:中国内地...............................................................................................111第2.5章:新加坡..................................................................................................125第2.6章:韩国......................................................................................................141第3章:香港的机遇...............................................................................................154第3.1章:气候风险评估与设计顾问.......................................................................158第3.2章:绿色金融...............................................................................................160第3.3章:建造和设施管理数字化..........................................................................162第3.4章:绿色建材认证和采购..............................................................................164结论........................................................................................................................166调查概览.................................................................................................................1684个案研究5个案研究1:释放绿色房地产投资潜力专访•领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及风险管治总监关凯临博士个案研究2:为净零转型融资专访•汇丰环球银行可持续发展业务亚太区主管朱隽贤•汇丰香港工商金融可持续金融主管吴嘉钰•汇丰香港工商金融工商企业主管(地产及基建)潘永耀•汇丰亚太区可持续金融高级经理PrityaWidiarta个案研究3:加快绿色建筑转型专访•建筑环保评估协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志诚工程师•香港绿色建筑议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陈永康博士工程师太平绅士•建造业议会行业发展部助理总监何烱光•建造业议会行业发展部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经理何凤姿•建造业议会行业发展部建造数码化高级经理黄春权博士工程师个案研究4:为地产业务制定可持续发展方案专访•太古地产有限公司技术统筹及可持续发展总经理邱万鸿博士•太古地产有限公司机电工程及创新科技总监郭伟文个案研究5:构建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专访•青洲英坭兼长江基建材料部行政总裁、香港建筑业物料联会主席曾百中个案研究6:可持续建筑组装发展蓝图专访•有利集团有限公司副主席黄天祥博士工程师6个案研究7:借助科技力量专访•怡和机器有限公司屋宇设备及产品部董事总经理刘自威•怡和机器有限公司高级业务拓展董事陈家龙博士工程师•怡和机器有限公司屋宇设备及产品—智能方案及技术,建筑机械机电设备部董事谭华溢•中华电力有限公司企业客户成功及销售总监卢志华博士工程师•中华电力有限公司企业客户成功及销售高级客户管理专员BenLee个案研究8:持份者利益共享专访•奥雅纳集团院士、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咨询服务东亚区负责人郑世有博士•奥雅纳集团董事、东亚区脱碳及可持续发展负责人林雁东博士•奥雅纳集团董事、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咨询负责人庄宏曦博士•奥雅纳集团东亚区气候与可持续发展主任黄瀚文博士•奥雅纳集团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城市主任谢文思•奥雅纳集团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能源和减碳专家PrachiGupta•香港铁路有限公司持续发展事务主管陈淑媚•香港铁路有限公司助理总商场事务经理麦富强•南丰集团香港地产处业务创新部业务创新及共享价值主管刘家骏•南丰集团香港地产处工程部副总经理区子昌•南丰集团香港地产处工程部屋宇设备高级经理胡剑•南丰集团香港地产处工程部屋宇设备可持续发展经理PeggyTang•南丰集团香港地产处市场及传讯部可持续发展经理TiffanyYung•南丰集团香港地产处业务创新部业务创新及共享价值助理经理EmilyLi•南丰集团香港地产处工程部高级策划经理杨剑文•南丰集团香港地产处工程部高级策划经理凌显达•AECOM香港区高级副总裁兼营运总监黎以仁7摘要8本报告评估了香港地产发展和物业管理业界的绿色建筑能力,并探讨香港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日后的合作机遇,以助了解香港业界可如何与RCEP的同业加强协作,共同建构更环保和可持续的未来。报告将分享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阐述本港可如何提升绿色建筑能力,以向RCEP这个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推销有关服务。香港的绿色建筑能力「节能绿建」是《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订出的四大减碳策略之一。今时今日,本港各处均可发现绿色建筑发展的足迹,进展令人鼓舞。这些成绩有赖整条价值链上不同业界持份者的共同努力。随着更多解决方案出现,产生更强大的协同效应,各持份者将更加积极参与本港的减碳计划,以实现在2050年前达到碳中和的最终目标。我们与本港的业界人士深入访谈,以了解香港在绿色建筑方面的发展状况和能力。主要调查结果如下:绿色金融:香港是亚洲领先的绿色金融枢纽,致力设计和使用各种绿色金融产品,并具备庞大的资金池,以及专业知识和经验,可建立各种证券产品,以满足地产业不同的融资需要。绿色建材及减少隐含碳排放:本地建材生产商在生产过程中善用废弃物,以减少隐含碳排放。业界标准一致:香港的检测及认证业发展成熟,可在绿色建筑产品和项目认证方面发挥重要角色,促进业内知识转移。本港的绿色建筑环保评估工具(绿建环评,BEAMPlus,前称HK-BEAM),是全球首创的绿色建筑标准之一。9创新建筑方法:香港的私营发展商已广泛采用数字化和预制组件等高效及节省生产成本的创新建筑方法。本港的《建筑物的一般规格》已正式纳入这些方法,为业界带来重大的正面影响。设施管理:香港摩天大楼林立,形成的超高天际线可说是举世闻名。正因如此,本港在高楼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方面也是享誉全球。暖通空调(HVAC)是建筑物的主要耗能部分,因此世界各地的设施经理均在寻求新对策,以提升硬件和监察能源效益。在本港,重新校验和改装设施已成为常见做法。有效地鼓励持份者参与,可帮助项目拥有者和设施经理提升可持续表现。替代及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生活模式:在采用替代及可再生能源方面,香港比绝大部分RCEP成员国都更为先进。本地电力供应商一直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能源管理、数字化和改装设施等方式,推广可持续生活模式及促进能源效益。可持续小区发展:本港业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突破传统思维,注重推广低碳生活和建设共融小区。发展地产项目前,发展商会考虑所有持份者的需要和喜好,以便将共享小区设施及共享抗气候变化基建等建筑元素融入项目设计中,从而营造可持续发展及互联互通的小区。RCEP市场概览环境和社会因素为主要推动力定量调查结果显示,在5个指定RCEP市场,绿色建筑活动主要受环境因素推动,其次为社会因素。根据受访者的选择,实践绿色建筑的首3个原因为减少能源消耗(43%)、鼓励实践可持续的商业活动(41%)及降低温室气体排放(35%)。具体采取的绿色建筑举措方面,最多受访者选择的依次为建筑规划及建筑管理(85%)、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建筑设计及建筑技术(83%),以及能源管理和废物处理(81%)。10不同市场挑战各异虽然可持续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各国在推行绿色建筑活动方面均面对不同的难题。在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有46%至56%受访者表示投资成本高昂是增加绿色建筑活动的主要障碍。中国内地的最大挑战是缺乏有经验的人才(44%),而日本公司则缺乏资金和融资渠道(40%)。另外,缺乏经过认证的绿色建筑产品和服务是韩国(32%)和中国内地(33%)受访者的另一主要顾虑。香港的机遇调查受访者认为回收建筑物料、碳交易机制、气候风险评估和面向制造及装配的设计(DfMA)方面有待改善。另外,他们预期亲自然设计、以人工智能改善节能效率和施工流程、施工周期碳管理及气候风险评估都会越来越重要。受访者认同香港是高楼林立、建筑密度高的大都会,是全球最服务导向型的经济体之一,检测及认证业发展成熟,且是区内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综合受访者意见,以及在香港和5个RCEP市场与持份者进行的深度访谈,香港的绿色建筑能力在4方面最能满足RCEP市场的需要:(1)气候风险评估及设计顾问服务,焦点市场为澳洲、中国内地、新加坡和韩国;(2)绿色金融,焦点市场为日本、中国内地和韩国;(3)建筑及设施管理数字化,焦点市场包括澳洲、日本、中国内地、新加坡和韩国等全数5个受调查涵盖的RCEP市场;以及(4)绿色建材认证及采购,焦点市场为澳洲、中国内地和韩国。1112研究目的13建筑物占本港90%的用电量和60%的碳排放量。有见及此,香港特区政府一直积极鼓励建造业采用可持续的作业方式,冀能在2050年前达到碳中和的目标。绿色建筑和商场在香港兴起且不断发展,反映本港业者在可持续楼宇设计、建造、营运和维护方面实力匪浅。《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覆盖的区域非常广阔。由于区内各地政府坚定支持,承诺建造绿色基建,奉行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方针,致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区内市场对绿色地产和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日益殷切。在2022年7月至11月期间,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联同领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领展),与本港和RCEP地区超过70名地产和物业管理界的持份者进行深度访谈1,并在RCEP区内5个选定的市场,即澳洲、日本、中国内地、新加坡和韩国进行问卷调查,借此了解香港的竞争优势,探索本港绿色建筑业界与这些市场之间的合作机会。1受访者发表的言论仅属其个人意见,并不代表香港贸发局或领展的立场。香港贸发局或领展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适时性,以及因使用该等信息而招致的任何损失概不负责。14香港是亚洲最具活力的国际化城市之一,人烟稠密,摩天大厦鳞次栉比,都市风貌独树一帜。不过,石屎森林却留下大量环境足迹。与建筑物相关的活动占全港耗电量90%,温室气体排放逾60%2,对环境造成深远影响。与建筑物相关的活动是香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源头。资料来源:香港绿色建筑议会绿色建筑结合建筑设计、施工、营运管理和保养,有助缓减建筑物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冲击,保障持份者的健康、安全和福祉,因此在香港整体减碳计划中举足轻重。香港建筑环境评估法(HK-BEAM)于1990年代推出,是香港绿色建筑发展的起步标志。其后,香港绿色建筑议会于2009年成立,发展局在2《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第1章:香港的绿色建筑能力152011年把绿建环评(BEAMPlus)纳为申请总楼面面积宽免3的其中一项先决条件,进一步推动业界采用绿色建筑作业方式。总楼面面积宽免是政府在这方面推行的首批激励措施之一,驱使私人发展商在新建筑项目中投资并实施绿色建筑作业方式,时至今日也证明了此举能有效催化香港绿色建筑发展。在总楼面面积宽免措施的推动下,香港地产和物管业的发展商及绿色建筑协作推动机构争相采用绿色建筑标准,并在建筑设计和营运管理中融入「环境、社会及管治」(ESG)元素。绿建环评项目从2011年的21个增至2021年的477个。迄今为止,已有超过1,600个新建建筑登记为绿建环评项目。绿建环评登记率不断提高,每年有半数的新私人发展项目选择参与4,显示采用绿色建筑作业方式正迅速成为新建筑项目的常态。尽管如此,在减少建筑物的碳足迹方面,香港仍须加倍努力。目前新建建筑的绿色转型,主要是由总楼面面积宽免措施推动,但这项政策并不适用于全港的大量既有建筑,其中私营界别就有超过42,000幢。以现时激励计划未有涵盖的既有建筑来说,如何提高其绿色绩效依然是一项迫切的挑战。为应对这个问题,地产及物业发展界别的持份者不断提出新倡议,并在绿色建筑价值链的某些环节渐见成效,例如实施能源管理系统、推行制冷机更换项目,以及培育专门从事重新校验和改装的专业人员队伍。为深入了解香港绿色建筑的发展和产业能力,本次研究对业界进行了一系列个案调查。本地业者指出,随着投资者意识、政府支持力度和业界凝聚力持续提升,香港在绿色建筑发展领域也具备不少竞争优势。3总楼面面积宽免措施早在绿建环评推出之前已存在。举例而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01年实施政策,允许露台、公用平台花园和空中花园等绿化设施豁免计入总楼面面积。4《GreenMAGPlus+》,2022年4月号16表1.1受访者对香港绿色建筑能力的看法要点投资者意识提高•投资者意识不断提高,推动香港绿色建筑的需求与标准上升,促使企业实施及改进绿色建筑作业方式政府大力支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例如总楼面面积宽免、更广泛使用组装合成建筑法(MiC),以及推广重新校验及改装业界凝聚力•业界协作机构推出绿建环评等标准,以及绿色产品认证和资助等计划,支持绿色建筑作业方式绿色金融基建•香港是亚洲领先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中心,拥有种类广泛的可持续金融工具,可以满足地产业对绿色融资的需求人才与经验•国际建筑专业人才云集,在高楼建筑设计、施工和营运管理方面经验丰富,可提供跨领域的专业服务和解决方案•蓬勃的人才培育环境,为业界注入新血,特别是改装、评估、测试和认证等范畴绿色材料•具备充裕的绿色建筑材料和环保的使用周期完结管理解决方案,可满足不断增长的ESG需求和绿色采购需求新兴解决方案和数字化•为设施管理和能源效益提供可靠的数据及数字化支持•建筑和施工创新方案的应用越见普及•积极采用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智能能源管理系统业界范例•不少「首创」项目获得最高绿色认证评级,实力备受肯定•初创企业、大学和业界协作机构踊跃进行研发,构思全新概念和创新方案•建设可持续发展小区,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并提高社会大众的ESG意识资料来源:香港贸发局访问17投资者意识受访者认为,投资者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断提高,是推动香港绿色建筑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已有明确证据显示,绿色建筑创造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价值具潜在增值效益,因此地产投资商乐于物色绿色资产和项目,并且更愿意投资于重新校验及改装既有资产。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现在更加关注ESG绩效,并要求项目发展商和营运管理商也留意相关议题。与此同时,对上市公司ESG报告和气候风险披露的监管要求越来越严格,促使企业实施绿色建筑作业方式,以回应股东、监管机构和其他持份者与日俱增的要求。对绿色建筑的要求和标准不断提高,有助提高香港在这方面的能力。政府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一直致力支持绿色建筑发展,并与业界持份者紧密合作,推动香港采用绿色建筑作业方式。除了向私人发展项目提供总楼面面积宽免,政府还采取措施,提升政府建筑物和公共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绩效。虽然绿色建筑认证属自愿性质,不过政府在这方面一直以身作则,担当领头角色。从2009年起,所有楼面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的新建政府建筑物要至少达到绿建环评金级评级。从2015年10月起,这项要求延伸至适用于所有楼面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而且设有中央空调的新建政府建筑物。此外,将成为地标的新建政府建筑物应尽可能取得铂金级评级。绿色概念也纳入公营房屋发展。从2015至2016年度起,所有新建公营房屋项目应达到相当于绿建环评金级或以上的绩效。从2018年起,所有预算超过3,000万港元的政府项目,在设计和施工上必须使用建筑信息模拟(BIM)技术。最近,政府向本地和海外建筑同业推广使用并实施组装合成建筑法、重新校验和改装等绿色作业方式。私营机构也呼吁简化建筑项目审批程序,以推动绿色建筑设计及创新。受访者表示,政府的反应一向较谨慎,但会根18据业界常用的最佳作业方式和市场需求调整监管架构,以加快项目评估及缩短审批时间。业界凝聚力为加强业界之间的协调,一些先行者在1990年代建立由业界主导的组织。这些倡导业界可持续发展的机构设计了相关标准,如绿建环评和绿色产品认证标准,并制定切合香港实际情况的措施,以促进地产和物管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此外,还向业界提供激励、资助计划,以及方便使用的评估工具,如碳评估工具,推动他们采用可持续建筑作业方式。这些协作机构还充当政府与业界之间的重要桥梁,践行其特定的愿景和使命,推动香港的绿色转型。绿色金融香港的金融基建稳固完善,是支持香港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亚洲领先的金融中心,香港拥有一系列可持续金融工具,支持区内绿色建筑发展的资金需求,2021年本港发行的绿色债券就占亚洲市场总额的三分之一。香港地产业积极使用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工具:2021年发行的绿色「募集资金用途」债券中,29%用于绿色建筑项目,而同年在香港发行和安排的绿色债务工具中,地产业发行人占40%5。人才与经验香港人才济济,专业人士知识广博,经验丰富,能提供各类适配的解决方案,特别是高楼建筑的设计、施工、营运管理和保养等范畴,为地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他们为众多私人和公共项目引入跨领域的专业服务和解决方案,不仅为业界增添助力,更引领香港踏上可持续发展之路。5资料来源:汇丰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和香港绿色金融协会、气候债券倡议组织,《2021年香港绿色及可持续债务市场报告》,2022年7月。19例如,在启德和北部都会区等新发展区的城市规划中,指定建设公用设施共同沟和集中式公用设施系统,可减少公用设施保养工作对环境和小区的影响,从而提升能源效益,并简化废物管理。香港土地有限,但市场对商用空间需求殷切,因此本港业者在设计和营运管理高楼建筑及摩天大厦方面具有丰富可靠的往绩历史。为确保建筑物的效益,重新校验和改装在香港已成普遍做法。私人和公营机构均有开办不少技能转移培训课程,持续为业界注入新血。来自初创公司、本地大学、建造业议会、香港科学园和数码港等培育及协作机构的专家,对于培训技术精湛的绿色建筑人才也是贡献良多。本港一些专才更在区域绿色建筑发展中担当主要领导角色。绿色材料除既有建筑的相关难题外,建筑材料中的隐含碳也是建筑物生命周期的主要碳足迹。越来越多发展商寻求使用可持续施工方法,引入绿色材料和环保的使用周期完结管理解决方案,以满足不断增长的ESG需求。受访的本地公司指出,发展商正持续扩大绿色材料的采购规格范围,支持使用绿色或回收材料,减少隐含碳排放。绿色建筑协作机构通过建立并执行标准,以及开发采购平台,帮助业界筛选和采购环保建筑材料和产品。香港很多建筑材料供应商正积极减少碳足迹,推广可持续建筑材料和废物回收,而本地学术界则引领创新材料的开发工作。用回收玻璃制成的水泥和砖块是此类创新的两个成功例子,不过若要推动整个业界减少建筑材料的碳足迹,则仍然需要更多政策支持。20新兴解决方案和数字化受访者表示,数字化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因素。香港已开始利用数据和数字化工具改进楼宇管理。在日常营运管理中,使用智能传感器、楼宇管理系统、分析工具等设备提高建筑物效益的做法也日趋普遍。同时,应用建筑信息模拟、组装合成建筑法、制造及装配式设计(DfMA)、数字分身等技术,也有助于可持续城市规划、建筑物绿色设计,以及高效管理旧区和新发展区的营运。建筑工地电气化能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是另一个出现新兴解决方案的领域。香港的电力公司除了推出不同计划,为绿色发电建设更多面向未来的资产外,也一直持续向终端用户推广节能解决方案。业界范例有赖推动绿色建筑的先行者努力不懈,为业界带来了新颖概念、新型系统和前所未有的技术。香港出现众多「首创」项目,就是切实例证。这些开创性的发展项目由于在能源效益、废物管理和其他环境改善方面的成效显著,顺利获得了最高等级的绿色认证。香港从来不乏有能力引进新概念和创新解决方案的初创公司。许多发展商选择与他们合作,由这些初创公司提供从建筑物施工阶段以至日常营运管理的绿色解决方案,更有发展商预留资金投资于有发展前景的初创公司。这些合作关系加速地产业转型,鼓励业界采用可带来真正环境效益的新技术。推动低碳产业发展的可行方式包括绿色租赁、补贴、奖励、服务承诺和绿色作业方式指引等,以提高持份者对承担ESG责任的认知。21以宏观层面而言,香港对可持续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新建筑项目采用将公用设施、私人或公共休憩设施、开放空间互相结合的设计,可提高小区生活质量,并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业界也在努力推动既有建筑的绿色转型、隐含碳管理,以及收紧对于绿色建筑符合总楼面面积宽免资格的要求,务求从当前价值链中发掘更多增值元素。展望未来,公共与私营界别需要加强合作关系,以提高社会大众对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承担,将香港的绿色建筑发展提升到新水平。下文8个章节分别以绿色投资、绿色融资、绿色认证、绿色规划、绿色材料、绿色方法、绿色发电与善用能源、绿色小区为主题,透过不同的个案研究深入分析香港的建设能力。22随着房地产投资者渴望达致可持续投资,对房地产拥有人来说,可持续发展元素在吸引和挽留商户上可谓日益重要。领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领展)是亚洲最大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管理人,在「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方面一向表现突出。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专访了其可持续发展及风险管治总监关凯临博士,了解该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及房地产行业的一些最佳实践案例。个案研究:领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领展)ESG成绩斐然领展是亚洲最大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管理人。作为房地产投资和管理机构,领展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走在前沿,成绩卓越。2016年,领展发行香港企业首只基准规模的绿色债券,成为亚洲首家将绿色债券发行与房地产业联系起来的公司。2019年,领展发行绿色可转换债券,为全球房地产行业首例。截至2022年3月31日,领展已把发行绿色债券所得的超过78亿港元净收益投入绿色项目,其中超过98%的资金用于发展绿色建筑项目海滨汇(TheQuayside),以及为现有物业T.O.P.(ThisisOurPlace)进行翻新工程。其余的发债收益则用以推行物业组合内的各项能源效益和太阳能光伏安装项目。对房地产公司而言,将不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及策略纳入企业使命越来越重要。例如,领展在2022年发布新的「可持续金融框架」,规定未来所有与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的金融交易,在ESG各方面须至少包括一个目标,成为香港首家有此要求的房地产企业。现时,领展约三分之一的现有债务与持续改善可持续发展表现有关,且自2013年以来更是首只及唯一一只入第1.1章:绿色投资:释放绿色房地产投资潜力23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亚太指数(DowJonesSustainabilityAsia/PacificIndex)的香港上市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领展目前参与多项可持续发展评级,例如富时社会责任指数(FTSE4Good)及恒生可持续发展企业指数系列(HangSengCorporateSustainabilityIndexSeries)等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表现的指数。其中,该公司自2013年以来一直获全球房地产可持续标准(GRESB)给予「绿星」评级,且自2020年以来在公开披露荣获最高级别的「A」评级。另外,领展还参与了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小组(TCFD)试点项目,以助制定适用于房地产行业的报告方法。在2019年,领展按照TCFD指引对整个物业组合进行实体及转型风险评估,并披露可构成财务影响的相关风险。2035年净零碳排放宏图自2010年以来,领展一直全力履行其角色和责任,积极减少价值链的碳排放。电力消耗是领展最重要的碳排放可控来源,因此透过节能达致绝对减排是其脱碳策略的主要重点,該公司至今的减排量已达2010年基准的40%。2021年,领展宣布于2035年实现物业组合净零碳排放的远大承诺,表示将从提高能源效益、扩大采用可再生能源和探索碳抵消等多方面着手,希望可比公营部门及其他业者更先实现这个目标。优化能源耗用实现节约能源和能源优化一直是房地产拥有人和管理人推行各项减排计划时的首要任务。领展亦不例外,至今已推出一系列节能策略,并于2021年为香港物业组合的节能措施投资超过6,900万港元。这些措施帮助领展每年节省约1,750兆瓦时的电力,相当于年內节省224万港元成本。机械、通风和空调系统(MVAC),及照明是领展物业的两大能源使用领域,占其电力耗用量八成有多。有见及此,领展采取不同措施以提高这些系统的能源效益,这对改善物业组合的整体能源效益至关重要。24自2010年以来,领展推行大规模的冷水机更换计划,逐步更换老化失效的冷水机,改用更先进的压缩机和自动控制装置。单在2021年,领展便在香港将7台冷水机更,换成更节能的系统,从而更好地评估并纠正冷却能力与实际建筑物负荷的错配问题,大大减低能源耗用。除了冷水机外,领展还致力提高照明方面的能源效益,而这正是建筑物碳排放的另一主要来源。领展从2016年开始推行照明改善计划,大幅提升照明效益,并已证明可节省约40%的能源。展望未来,领展正率先通过物联网解决方案优化能源耗用,例如在停车场安装动态照明传感器。除了更换设备外,采用楼宇管理系统(BMS)是越来越多房地产投资者及拥有人推动旗下资产提高能源效益及减少排放的另一主要方向。自计划于2012年推出以来,领展已建立了全港其中一个最大的楼宇管理系统,以便实时收集数据,进行监控并发出预警。收集得来的营运数据可助用户进行自我诊断,并从单一控制中心管制和调整所有场地的营运参数。凭着更精准的数据管控,以及更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等数据分析工具,该公司得以采取各种控制策略来优化能源耗用,以满足不同物业的不同需求。2021年,领展进一步在香港4个试点商场推出能源管理系统(EMS),试行预测性数据分析,以进行能源优化和故障诊断。率先推行重新校验除了推行上述多项节能措施外,领展也是重新校验(retro-commissioning)的先行者。早在2011年,该公司便为旗下物业制定重新校验先导计划,随后再推行较长期的重新校验工作计划。多年来,领展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们通过嵌入自动化解决方案进行重新校验,最大程度地减少电子垃圾和排放,尽量延长设备的生命周期和效益。25采用可再生能源除了提高能源效益外,可再生能源是香港房地产拥有人及管理人另一致力提升的领域。为此,领展识别了超过40个可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物业,这项计划有望于2024年成为全港最大的私营太阳能发电项目。另外,该公司还利用区块链技术追踪太阳能数据,以提高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效率。除在旗下物业生产可再生能源外,香港业者也越来越积极采购可再生能源。领展在这方面同样不遗余力,其在英国的首项资产自2021年起已采用100%可再生能源供电。满足增长需求市场对商业物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迅速增长,令ESG越来越受重视,成为商业和投资项目的一大基石。如今,越来越多跨国或上市公司订立ESG和净零碳目标,而商业物业商户也日益重视职场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有些企业甚至会在ESG目标中订明,只会租用已取得特定绿色建筑评级的办公空间。因此,对业主而言,可持续发展已日渐成为吸引及挽留优质商业商户和投资者的必要元素。绿色认证领展很早就意识到商业物业市场对绿色建筑认证的需求。2011年,领展的赤柱广场完成资产提升工程,并取得香港绿色建筑议会的绿建环评(BEAMPlus)铂金级认证。此后,该公司已完成超过70个绿建环评既有建筑自选评估计划项目。2021年,领展的绿色建筑认证覆盖率占旗下全球物业总楼面面积的86.5%。新收购行动方面,领展会优先考虑已取得绿色建筑认证的物业,或制定收购后的提升及认证计划,目标是在18个月内为新收购的资产取得高级别的绿色认证。26推行绿色设计并获得绿色认证,不仅可以提高楼宇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表现,还可以帮助业主吸引优质商户,当商户认为所租用空间突显的可持续发展特点符合其ESG要求时,便会更愿意签订较长期的租约。位于香港东九龙的海滨汇,是领展旗下一个优质甲级办公大楼项目,其建筑设计融合了40多项创新特色,以提升该建筑物在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公众健康及福祉等方面的表现。海滨汇的多项设计,例如大楼的45度转向、外墙部的建筑鳍片,以及大楼范围内的大量园境美化工程等,均旨在营造更舒适的室内环境,同时降低空调能耗。海滨汇获得3项聚焦不同评估重点和性质的绿色建筑认证,包括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锋奖(LEED)铂金级认证和香港绿色建筑议会绿建环评铂金级认证,以及WELL金级认证,可满足领展不同商户的各种需求,而这些商户是领展希望接触和合作的对象。海滨汇对提升身心健康方面的措施使其脱颖而出,成为香港首批获得WELL金级认证的项目之一。这一点有助吸引一些愿意为员工支付较高租金的目标商户,例如国际投资银行及跨国消费品品牌。香港高楼大厦密集,景观环境充满本地特色,而绿建环评正是专为香港而设的建筑环境权威认证工具。LEED则是一个获国际广泛认可的建筑物环境表现整体评估工具,其中亦包括以生活方式标准评估。27海滨汇外观。商户及社区参与对领展这种力求在日常业务营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业主来说,商户无疑是尤其重要的策略合作伙伴。领展与商户就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相关事项合作,范畴覆盖支持本地就业、废物管理、剩食捐赠以至持续节能等。为探索合作机会,创造更可持续及更愉快的商业环境,领展会定期与商户沟通,相互了解彼此所需、优先考虑和目标等。领展举办的CONNECTION年度会议提供宝贵平台,助其吸纳持份者的意见,并推动有效的理念交流,而绿色租约框架则是最新的合作议题之一。该公司自2022年开始在部分新合同中加入绿色租约条款。为展现对绿色租约的承诺,2022年3月领展在签订120亿元与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的贷款时,就绿色租约比率设定了进取的关键绩效指标(KPI)。另外,考虑到投资者日益关注其范畴三排放,而这些排放主要来自商户的用电量,因而领展正加强收集能源耗用数据。与商户保持接触并加入绿色租约条款,正可为领展提供新的渠道,激励商户参与电力耗用数据分析和脱碳规划。同样,领展亦会向商户分享物业的能源效益数据,从而帮助商户向感兴趣的持份者证明他们正和奉行环保的物业合作。28自10多年前翻新的赤柱广场,以至2020年推出的「爱.社区」,领展一直秉持「社区营造」原则,将旗下资产打造成可凝聚小区的互动空间,建构和谐及可持续的生活环境。29要向绿色经济转型,推动企业走向低碳未来,绿色融资必不可少。银行和金融界扮演把关人的角色,将资金引向可持续经济项目,带动各行各业的绿色转型,并让持份者参与其中。香港是全球公认的顶级国际金融中心,在引导资金到各类投资项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地位无庸置疑。香港拥有广泛的全球网络,且具备以中国内地为腹地的独特优势,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为保持并加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香港正致力扩展各方面的专长,务求成为区内的绿色金融中心,以及全球绿色企业和项目的首选融资中心。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访问了汇丰银行的环球银行可持续发展业务亚太区主管朱隽贤(JonathanDrew)、香港工商金融可持续金融主管吴嘉钰、香港工商金融工商企业主管(地产及基建)潘永耀,以及亚太区可持续金融高级经理PrityaWidiarta,以了解汇丰银行作为全球其中一家最大型的银行和金融服务机构,如何灵活善用香港金融服务的优势,提供创新的绿色融资服务及产品,支持本港以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绿色建筑项目。个案研究:汇丰银行香港作为亚洲绿色金融枢纽在香港,两大绿色金融领域发展蓬勃,分别是绿色、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债券,以及与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的债务工具,统称GSS+债务工具。2021年,在香港安排和发行的GSS+债务工具总额刷新纪录,达570亿美元,按年增长4倍6。6资料来源:汇丰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和香港绿色金融协会。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limateBondsInitiative):《2021年香港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债务市场简报》(HongKongGreenandSustainableDebtMarketBriefing2021),2022年7月。第1.2章:绿色融资:为净零转型融资30香港的GSS+债务工具发行量刷新纪录,当中包括逾310亿美元的GSS+债券,占亚洲区于2021年的总发行量三分之一,令香港成为亚洲数一数二的绿色债券发行中心。此外,2021年,香港也批出另一批逾250亿美元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贷款。地产业是活跃用户地产业向来是GSS+工具的活跃用户。这个行业的发行人是2021年GSS+的最大借款组别,占整个GSS+市场逾40%。最近,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贷款(SLL)工具越来越受地产业欢迎,占2021年香港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贷款市场逾60%。香港绿色金融市场概况。就绿色债券的特定收益用途(UoP)而言,2021年,建筑项目占香港绿色债券发行总额29%。虽然地产业向来是香港绿色金融的主要用户,但近年其他行业对绿色金融的需求也是有增无减。多元化的用户组合反映各行各业日益追求可持续发展,并愿意通过绿色融资来实现。31除地产业外,其他行业也急起直追,采用绿色金融工具。可持续金融和建筑银行业和金融业一直积极在建筑及建造业推动绿色金融,与地产和物业发展业的不同持份者建立了广泛而紧密的伙伴关系。鉴于地产业是绿色金融的主要用户,香港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业界持份者提供了多种量身定制的可持续发展融资方案,以促进绿色金融和绿色建筑的发展。例如,早在2016年,汇丰银行便支持领展发行首只绿色债券,担任其中一家牵头行及顾问。当时,领展的举措在香港绿色金融史上别具意义,是亚洲首次有香港房地产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在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贷款方面,汇丰银行于2021年底与华懋集团(香港主要住宅物业、商场、酒店、办公室、工厦和停车场私营发展商之一)签订一项为期3年、涉资10亿港元的双边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贷款安排协议,为华懋集团的可持续发展项目资本开支融资。32汇丰银行作为唯一贷款人和可持续发展结构银行,与华懋集团共同制定一套可持续发展指标,包括为华懋旗下物业和酒店设定减少用电和耗水量目标,鼓励以行动达致各项可持续发展绩效指标。由于企业的融资活动持续调整,以配合不断完善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以及日趋多元化的目标,一些专门推动社会发展的创新金融产品,例如社会债券等融资工具越来越受投资者和项目拥有者注目,成为有利社会发展的项目融资工具。例如,新世界发展是香港最大的地产商之一,于2022年在公开债券市场发行了全球首只以美元计价的社会责任和绿色双重债券,总值达7亿美元。汇丰银行除了作为联席账簿管理人参与包销过程外,还担任发展商的综合绿色金融和社会责任结构化顾问,成为融资项目的主要伙伴之一。范式转移企业日益需要制定具体的环境、社会及管治(ESG)目标,以满足股东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愿景,例如到2050年减少排放和实现碳中和。因此,股东对高级管理层的期望越来越高,希望他们推行可赚取盈利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务求在投资回报与ESG成效之间取得平衡。例如,许多地产商和物业管理公司已调高门坎,新项目须至少取得第二高的绿色建筑认证等级。金融机构也面对同样情况,股东越来越期望机构批出的贷款更加符合绿色目标。香港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已承诺逐步缩减碳密集型投资组合。在地产发展项目方面,汇丰银行一直为达到最高或第二高绿色认证级别的项目融资。香港作为区域绿色金融枢纽,不少银行和金融机构都支持境外融资项目。例如,汇丰银行于2022年5月推出大湾区可持续发展信贷基金,总额达3350亿美元,为区内企业提供可持续金融解决方案,包括绿色贷款和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贷款等,以降低碳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对于一些机构和上市公司来说,最重要是绿色金融的融资模式以及金融机构如何能发挥作用,为整体可持续发展目标增值。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融资工具通常会附带未能达致绩效目标的罚则,以激励发行人或借款人努力达成其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大多数贷款方会协助缺乏专业知识的企业,将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纳入绿色融资安排,使借贷成本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表现挂钩,鼓励借款企业根据其关键绩效指标(KPI),持续监控和衡量其可持续发展绩效。根据2022年上半年一级市场绿色债券定价报告(GreenBondPricinginthePrimaryMarketH12022),绿色债券在公开市场发行时,认购率和利差收缩幅度高于非绿色债券,绿色债券在二级市场上的流动性也较普通债券为高。因此,绿色债券必定越来越受投资者青睐,投资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除了提供融资解决方案外,大多数大型金融机构都会为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非财务诱因。例如,汇丰银行正提供额外支持,包括与ESG相关的咨询服务和人员培训,以帮助潜在客户开展低碳转型工作。34许多关乎「环境、社会及管治」(ESG)的监管措施仍处于策划阶段。若要确保ESG在各个层面成功落实,政策制定者和监管机构无疑担当关键角色。就绿色建筑而言,可靠、具认受性、有清晰基准和可衡量指标的评估工具实在是不可或缺。全面的评估工具有助持份者,包括政府、监管机构、投资者、地产发展商、设施管理公司和使用者(包括租户),就不同目的及从不同层面,参照基准对其资产和项目进行衡量和比较。一个全面综合的基准制度能够推动具备实质意义的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估,以便及时纠错,并在日后作出改进。香港是全球最成熟的房地产市场之一,一向紧贴最新的ESG投资原则。为此,香港一些私人机构和非营利组织积极推动绿色建筑发展,自行编制一系列工具,务求缩小政府及监管机构政策(包括强制规格要求和监管标准)与业界作业方式之间的差距;对其他市场而言,这些工具也具备一定参考价值。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专访了香港绿色建筑议会执行董事陈永康博士工程师、建筑环保评估协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志诚工程师和建造业议会行业发展部助理总监何烱光,以了解这些机构推广「绿建环评」(BEAMPlus)的持续工作,如何将这个在本港开发的绿色建筑评估框架,打造为绿色建筑及相关举措方面最广受认可的国际评估基准之一,同时推动香港绿色建筑发展。个案研究:香港绿色建筑议会、建筑环保评估协会有限公司和建造业议会第1.3章:绿色认证:加快绿色建筑转型35齐心协力香港绿色建筑议会成立于2009年,是一个会员制组织,使命是引领市场转型,致力向政府倡导绿色环境政策,并为各界引入绿色建筑作业方式和订立有关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建筑专业标准,同时向香港市民推广绿色生活。建筑环保评估协会和建造业议会是香港绿色建筑议会的创会会员,同样秉持发展绿色建筑的愿景,与香港绿色建筑议会分工合作,承担各项特定职能。建筑环保评估协会负责制定及推行香港绿色建筑标准,致力于管理和开发绿建环评(BEAMPlus)评估工具(全球首批绿色建筑评估工具之一),而香港绿色建筑议会则担任认证机构。建造业议会专注于就长远策略事宜寻求各方共识,并充当沟通平台,反映建造业和政府的需要及期许,以推动整体行业改进。各方必须齐心协力,方可实现《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提出的倡议,包括推广绿色建筑、提高建筑物能源效益和实践低碳生活方式。目标是在2050年或之前,商业楼宇用电量较2015年减少30%至40%,以及住宅楼宇用电量减少20%至30%,并在2035年或之前达到以上目标的一半水平。信誉优良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香港建筑环境评估法」(HK-BEAM)由建筑环保评估协会订立,香港绿色建筑议会担任认证机构,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绿色建筑评估工具之一,仅次于1990年首次发布的「英国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方法」(BREEAM)。2010年,香港建筑环境评估法升级成为绿建环评,现已是全球其中一个最广获采用的自愿绿色建筑评估计划,截至2021年,已登记项目超过1,900个,涉及的总楼面面积超过6,400万平方米。36绿建环评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评估系统,就建筑物在规划、设计、施工、调试、装修、管理、运作和维修中各范畴的可持续性,订立了一套全面的绩效准则,能对项目的可持续设计和绩效作出公正的第三方核证。作为在香港开发的国际评估工具,绿建环评具备与本港环境息息相关的元素,特别适用于评估香港及其他亚洲核心城市的建筑物,全因这些地方多为高楼密集的都市环境,而且受亚热带气候影响,存在台风引发强风暴雨、风暴潮水浸、山泥倾泻、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等实际风险。特定地点的微气候,如独特的温度、湿度、风速和密度等状况,也有纳入为评估考虑因素。绿建环评正在扩展和优化评核工具,以满足与日俱增的评估及认证需求,原因是建筑物的ESG设计和绩效渐趋多样,涵盖不同类型的项目,也涉及由项目规划以至施工和改造等各个建筑物生命周期阶段。相关工具包括绿建环评小区、绿建环评新建建筑、绿建环评既有建筑、绿建环评室内建筑、绿建环评数据中心和绿建环评学校。绿建环评不断参照英国BREEAM和美国「能源与环境设计领先认证」(LEED)等国际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基准比对,与最正规的标准和评估准则保持同步。例如,绿建环评新建建筑和绿建环评室内建筑这两个评估工具在最新修订后,更注重设施建成后对使用者和邻里身心健康及舒适度的影响,与最新的国际健康趋势接轨。《绿色数据中心实务指引》提供最佳作业方式,帮助有意推行者确立并实行措施,提高数据中心的能源效益和环境绩效。绿建环评评级:铂金(最高级)、金、银和铜。37绿色采购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之一,是更广泛地采用对环境带来最少负面影响的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物生命周期的碳足迹中,建筑材料中的隐含碳占比高达50%,因此,若要成为对环境负责的项目开发商,基本条件是关注气候变化,选用更低碳排放的替代方案。建造业议会与香港绿色建筑议会于2019年11月推出一项名为「建造业议会绿色产品认证」的综合产品认证计划。该计划根据碳足迹、能源和用水效益、毒性、可回收性和资源消耗等不同环境因素,评估建筑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绩效,推动整个建造业采购绿色产品。截至2022年7月,该认证计划涵盖28个产品类别和800多项经认证产品,提供一个透明平台让所有持份者了解可持续发展准则。根据「绿建环评新建建筑2.0版」,使用经认证的绿色材料或产品也属于可得分项目。这两个评估工具成功发挥协同作用,营造更有利的环境,鼓励项目发展商采用绿色建筑材料。认证计划目前涵盖28个产品类别和800多项经认证产品。为鼓励采用绿色建筑材料,香港绿色建筑议会还开发了一个易于使用的平台「绿材库」,让制造商和供应商可以向建筑专业人士推销其绿色建筑材料及产品,同时便利业界接触世界各地的绿色产品供应商。38在2019年底,建造业议会推出香港首个网上「碳评估工具」,为业界提供一站式平台,利用本地碳排放数据,评估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从原材料采购一直到整个建筑周期完结的碳排放。该评估工具可以运用图像方式比较不同材料和建筑设计的碳足迹,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碳排放参考信息,有助于推动低碳建筑设计和项目规划。碳评估工具平台的数据库拥有800多种建筑材料的排放数据,至今已支持数百个项目进行碳评估,而这些项目也可在绿建环评中获取额外得分。绿色金融建造业议会于2021年向业界推出「建造业议会可持续金融认证计划」,是专为建造业而设的第三方认证计划,向业界持份者提供一个通用框架和简易的评估系统,在金融市场筹集绿色资金。建造业议会可持续金融认证计划与国际可持续金融原则保持高度一致,采纳适用于建造业的特定设计。认证计划会列出项目不同部分的标准,并阐明对项目各个角色(项目拥有人、分包商、供应商等)的要求,以便业界人士与金融机构深入了解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标准和要求。目前,认证计划涵盖业内最常用的4类金融产品,即绿色贷款、其他绿色金融工具、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贷款和其他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金融工具。认证计划没有对项目融资金额和所在地设限,只要持有有效的香港商业登记证即可。另外,在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和当时的环境局支持下,香港品质保证局于2018年1月推出第三方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认证计划,向寻求在香港金融市场为绿色事业筹集资金的企业提供评估服务。绿化既有建筑新型项目在设计和技术应用方面通常享有较高弹性,并有机会获得总楼面面积宽免。相比之下,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既有建筑,除了在运作及39维修方面会对环境造成不少影响,该如何为这些建筑制定和实施绿色转型标准,对监管机构和项目拥有人而言一直是重大挑战。作为社会迈向碳中和的重要持份者,推动行业发展的机构积极设计并制定不同的作业方式和标准,以提高既有建筑的ESG绩效。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香港特区政府在《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中提倡向建筑物拥有人推广重新校验。举例而言,通过对建筑物的能源绩效进行有系统的审核,重新校验可以帮助建筑物拥有人识别需要改进和优化的地方,以减少能源用量和成本。随着重新校验指引不断演变,业界也推出了专门的培训和专业发展计划,以提高重新校验专业人员在数据分析、机器诊断和重新校验过程管理等领域的技能水平,并增加相关专才数目。为鼓励物业拥有人评估并改善其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绩效,多年来,建筑环保评估协会与香港绿色建筑议会推出不同的计划和方案,供既有建筑的拥有人和管理人员因应个别的预算和时间限制作出选择,以配合绿建环评认证评估,相关计划和方案涵盖建筑物使用寿命期间的管理、运作及维修等各个方面。2016年更新的「绿建环评既有建筑2.0版」特别新设了两项措施,旨在提高既有建筑的绿色建筑认证率。第一项是容许申请人根据建筑物的实际状况和需要、预算及技术能力,量身定做评估方式,自行选择申请参与「综合评估计划」还是「自选评估计划」;参与「综合评估计划」者将接受《绿建环评手册》内全部范畴的评估,参与「自选评估计划」,则只会单独对某个范畴进行评估,而每个经过评估的范畴均会个别获颁发证书。另外,为鼓励全港42,000多幢既有建筑积极参与,香港绿色建筑议会和建筑环保评估协会就批量认证和评估推出费用减免。申请人将多个物业登记40为物业组合,申请参与同一个评估计划,即可获得费用减免。新的既有建筑评估框架为领展、新鸿基地产和第一太平戴维斯等发展商和设施管理公司提供更大弹性,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动员业主和租户支持绿建环评认证。全球推广香港绿色建筑议会广纳业内各种最佳作业方式,并向会员和其他本地持份者推广宣传。该会已出版一系列指南,提供有关实施绿色建筑和环保作业方式的建议。其中包括与建造业议会联合编制并于2021年出版的《香港智慧及绿色建筑设计最佳作业方式指南》,该指南为推进智慧绿色建筑技术提供实用的设计、操作指南和策略,以提升建筑性能,并介绍有助于提高智慧绿色建筑表现和复原力的基本设计原则。香港绿色建筑议会是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的分会,一直担当桥梁角色,促进本地和国际的绿色建筑作业知识交流。香港绿色建筑议会执行董事陈永康博士工程师于2021年获任命为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亚太区域网络主席,该网络由区内15个绿色建筑委员会组成。陈永康获任命为主席,除了彰显香港在推动房地产可持续发展所付出的努力,也印证了香港在绿色建筑方面的能力和经验,足以在全球可持续建筑发展范畴担当领导角色。在重新校验的作业和实施方面,香港在亚太地区城市中表现突出,而其他大湾区城市的实力也在不断加强。2018年底,香港绿色建筑议会、机电工程署和其他几家重要机构在共创智能未来研讨会上签订《粤港澳大湾区建筑物重新校验(再调适)合作备忘录》。此举旨在促进大湾区与其他内地城市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由香港专业人士分享知识和经验、提供培训,鼓励业界采用重新校验作为提高建筑能源效益的常规做法。41许多企业正在推行雄心勃勃的可持续发展计划,目标远远高于监管规定。除了监管机构之外,企业的压力还来自投资者、贷款机构和消费者,他们都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作出贡献。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访问了太古地产的技术统筹及可持续发展总经理邱万鸿博士以及机电工程及创新科技总监郭伟文,以了解该公司居世界领先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个案研究:太古地产全球业界领导者太古地产是香港和中国内地首家制定科学基础减碳目标,并获「科学基础目标倡议组织」(SBTi)认可的地产商。该公司推行的可持续发展计划非常成功,目标远高于监管规定。例如,不少公司都以全球暖化升幅控制在摄氏2度之内为目标,但该公司的目标为摄氏1.5度之内,于2050年前达致净零碳排放,更加积极进取。「2022年道琼斯可持续发展世界指数」评估全球940多家地产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排名,太古地产排名第四,连续第二年在亚洲区荣登榜首。此外,该公司在「全球房地产可持续标准」(GRESB)7的排名也是位居前列,分别连续第六年和第三年获评选为「全球业界领导者-综合物业发展类别」及「全球发展商业界领导者-综合物业发展类别」。此外,该公司于2022年连续第五年蝉联恒生可持续发展企业指数首位,在逾500家接受评估的香港上市公司中获得最高总分,也是两家获最高可持续发展评级「AAA」的上市公司之一。7GRESB为地产物业提供可持续发展表现的标准,评估企业资产组合的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水平。第1.4章:绿色规划:为地产业务制定可持续发展方案42太古地产参与不同的可持续发展评估和标准评定,除了加深了解在同业中的地位,还可发掘自身优势以及需要进一步优化的领域。例如,太古地产发现旗下中国内地的物业组合,有部分资产的可再生能源采用率低于GRESB标准的行业领先者,很快便为内地物业组合研究合适的外部可再生能源采购方案。当广东省政府于2021年推出新政策,允许企业从注册供应商购买可再生电能,该公司便把握机会,为旗下广州太古汇(位于天河区的大型综合发展项目)签订了可再生能源采购协议。不久之后,整个太古汇综合发展项目便全面使用可再生电能。作为广东省首批年度用电(包括业主和租户)实现「净零碳」的地产发展商之一,太古地产成功将太古汇的总碳排放量每年减少超过12,000公吨,更将中国内地物业组合的可再生电能占比由2020年的36%提升至2021年约47%。以数据推动数字化地产业主要利用数字科技以及按数据制定营运模式,以推动应对气候危机的措施。太古地产除了根据以数据驱动的楼宇管理系统(BMS)逐步换上能源效益更大和技术功能更佳的设备外,还致力于优化各物业组合的绩效数据收集、分析和整合。随着建筑物安装越来越多智能电表和传感器(如占用侦测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和其他空气质量警报器等),功能齐备的联机数字平台可以提供实时监控以及作出回应。建筑物管理团队可以全天候监测建筑物内各类能源效益低下问题,以符合建筑物绩效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或行动计划,并定期重新校验。43举例来说,「重新校验」获公认为具成本效益的工具,能够有效减少建筑物的能源消耗。香港特区政府向来支持以重新校验作为加速香港低碳转型的方法之一。太古地产是首批对物业组合进行日常重新校验的发展商之一。除了每5年进行一次定期重新校验外,该公司也是业内率先推行「监控重新校验」(MBCx)的地产商,以创新方式持续改善建筑物绩效。「监控重新校验」是将楼宇管理系统的监控功能,与标准重新校验结合起来,从而达致能源优化。为此,建筑物必须配备有能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建筑物能源管理系统,以及针对整幢建筑物和各楼层的诊断工具。因此高科技和数据驱动的解决方案变得非常重要,有助识别在定期和人手检查期间容易被忽视的绩效滞后。持续甚至是实时监控不仅可以更有效地节省能源,还可以及早发现和预防建筑物的潜在运作问题,为租户营造更舒适的环境,以及延长机械设备的寿命。举例来说,太古地产在港岛最大的购物中心太古城中心安装了云端智能能源管理平台,发现一个海水泵抽取过多海水到制冷系统。水泵控制器经微调之后,该系统节省了20%能源。正如小小水滴构成汪洋大海一样,许多微小的能源优化举措汇聚起来,往往能为可持续发展带来显著影响。太古地产一直与科技公司紧密合作,以提高其业务以至整体地产发展和物业管理行业的效率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该公司于2017年新设集团创投团队NewVentures,专门探索新兴趋势,以及投资于可以带来财务回报和策略性好处的科技初创企业。NewVentures设立了一个5,000万美元的企业创投基金,为全球科技初创企业提供A轮至C轮融资。这些科技初创企业涉足的业务包括但不限于地产科技、新一代办公室、智能零售、智能大厦、建筑工程和酒店技术等。此外,NewVentures还营运「科技实验基金」,资助太古地产各种科技试用项目,包括迄今为止在16个不同部门进行的50个应用科技试验项目,当中涉及地产科技和新兴科技,例如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区块链、物流和软件即服务(SaaS)的公司。442030可持续发展策略在2015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宣布通过《巴黎协定》框架后不久,太古地产审视了其资产物业组合,并公布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策略和政策,制定了2030可持续发展策略。「2030可持续发展策略」是通过引入小区营造和小区维护的概念,按多元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及创造性变革的精神,去规划、设计和管理公共空间,以这种心态兼长远方案探求全新视角和原创思维,超越传统核心业务。该策略已制定全面综合方案,在整个营运和业务决策过程,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模式。2030可持续发展策略建基于五大策略支柱:小区营造、以人为本、伙伴协作、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绿色融资是2030可持续发展策略的重要一环。太古地产采取绿色优先融资方针,于2018年首次发行绿色债券,集资5亿美元,为太古坊重建项目融资。这是全港首项获香港品质保证局颁发「绿色金融认证计划」发行前阶段认证之绿色债券。该公司于2019年宣布签署首笔与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的贷款,率先在香港推出以公司的环境、社会及管治(ESG)表现为标准的融资机制。此后,太古地产在绿色融资方面取得长足发展,目前约30%的债券及贷款是来自绿色融资,目标是到2030年将比例提高至80%。由股东到持份者如果企业在业务决策和营运时顾及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等非财务因素,密切关注ESG并作出实质行动,便可改善企业的风险管理和适应能力,从而为股东创造长远财务价值。这些企业还有更多机会通过提高持份者(不仅是股东)的满意度和参与度来建立良好品牌声誉。太古地产深明持份者或小区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创造长远价值的第一步,因此要与内部和外部持份者保持沟通,以改善各方的可持续发展绩效。例如,租户的用电量占物业总能源消耗量约60%,他们是提高能源效益和减少范畴3排放(来自下游租赁45资产)的主要持份者。太古地产会向相关租户提供免费能源审计服务,协助他们以低成本方式改善能源使用。很多租户在寻找办公室时都关心业主或物业经理能否协助达致可持续发展目标。两者必须早有准备,提供可靠的ESG绩效数据,向潜在租户和合作伙伴展示ESG方面的能力,这样才可事半功倍。为了吸引现有和潜在租户,太古地产推出了「环境绩效约章」(GreenPerformancePledge)。绩效约章是建基于绿色租约概念,涵盖从装修到日常营运的整个租赁周期,并在提高能源效益、水管理和减少废物等领域制定路线图。根据环境绩效约章,太古地产为租户提供可持续发展装修设计的技术指引和ESG解决方案,包括高附加值的数据可视化工具和营运支持,如提供行动规划咨询,协助租户与同行评估可持续发展绩效标准和成绩,达致自定的ESG目标。太古地产向来与租户分享宝贵的ESG相关数据,为走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租户提供更多协助,做好伙伴角色。环境绩效约章自2021年8月推出以来,租户反应热烈,已有54个办公楼租户参与其中,相当于截至2022年12月旗下香港办公楼物业已占用的可出租楼面面积约32%。太古地产希望有更多租户参与环境绩效约章,其关键绩效指标(KPI)是到2025年,旗下位于香港和中国内地的办公楼至少有50%租户参与。46绿化水泥和混凝土对降低建筑物的碳排放至关重要。混凝土是全球最常用的建筑材料,虽有很多优点,但制作过程却会产生大量碳排放,单计其主要成分水泥就占全球碳排放约8%,是航空或船运排放量的两倍有多。就高楼大厦和基础设施而言,混凝土和钢材往往是唯一可用的建筑材料组合。亚太地区快速城市化,短期内应会继续兴建更多高楼大厦,对混凝土和水泥的需求势将不断增加。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专访了本地水泥和水泥相关产品主要制造商青洲英坭(集团)有限公司的行政总裁曾百中,了解建筑材料制造商和供应商如何能为绿色建筑发展作出贡献。个案研究:青洲英坭(集团)有限公司本地绿色材料生产青洲英坭有限公司于1887年在香港成立,现已发展成为本港名列前茅的水泥和水泥相关产品分销商,也是香港唯一的水泥产品制造商,本地市场占有率超过三分之一。第1.5章:绿色材料:构建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47青洲英坭的踏石角厂房是香港唯一的综合水泥制造设施。混凝土是最普遍的现代建筑材料之一,生产原料包括大量水泥、水、沙、砾石和外加剂。当代建筑物必须能够适配不同的气候环境,混凝土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混凝土却是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源头之一。水泥的制作过程涉及压碎石灰石,并与其他辅助材料以摄氏1,500度的高温燃烧。每生产1公吨水泥,石灰石和燃料之间的分解反应会排放约800公斤二氧化碳当量8,因此整个行业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约8%,是航空或船运排放量的两倍有多。业界已开始探讨使用更具可持续发展效益的替代品,例如重型木结构和石膏。然而,混凝土有许多优点,如抗压强度高、经久耐用、孔隙率低、密度大、防火、防风、防水、隔热、隔音等,用途广泛且毋须经常维护,因此是许多建筑商的首选材料。8在这800公斤二氧化碳中,约530公斤是由石灰石的分解反应释放,原因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会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48由于没有相近的替代品,混凝土在可见将来无疑仍会是常用建材,因此在生产水泥(即混凝土的主要成分)的过程中减低碳排放已是当务之急。方法包括处理石灰石高温燃烧和化学分解的碳排放问题、减少运输这类沉重庞大的物料的碳足迹,以及在制作混凝土时以更具效益的方式使用水泥。青洲英坭透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厂房效率,并实施转废为材、转废为能及减少排放等计划,降低对天然资源的依赖。该公司从2011年开始监测工场内外的碳足迹,每两年发布一次可持续发展评估报告。尽量减少使用天然资源青洲英坭通过使用工业副产品、生物质和替代燃料,以及降低其水泥相关产品中熟料比例等方式,不断提高能源效益、节约用水和用料,并进行可持续采购。转废为能使用生物质和废物等替代燃料,为水泥窑加热,是水泥生产商探索减少碳排放的重要议题。水泥生产需要耗用大量能源,以维持高湍流(highturbulent)、高温(high-temperature)的窑炉环境,以及高停留时间(highretentiontime),这是适合分解废物的3T环境,加上石灰石分解过程中产生的生石灰可作为内在干燥洗涤剂以去除酸性气体,因此水泥生产过程是一个理想的废物协同处置程序,厂家可回收当中的残余能源和物料用作生产水泥熟料。青洲英坭一直探索利用园林废物和高热值固体废物等不同种类废料作为能源,既能替代化石燃料,又可减少送往堆填区和焚化炉的废物量。长期可用的衍生燃料青洲英坭于1996年开始推行转废为能计划,在水泥窑试验燃烧由海洋污染废物提取的燃料。这种衍生燃料是第一种获采纳用于水泥生产的替代燃49料,并于1997年获得化学废物处置牌照。因此,水泥厂也成为处理海洋污染废物的最终处置设施。新兴替代品青洲英坭不断寻求更具可持续发展效益的解决方案,于2017年完成一项在香港厂房使用废木衍生燃料的试验燃烧研究。随着该项研究取得成功,青洲英坭获得环境保护署发出许可证,在台风山竹过后处理约1,083公吨倒下的树干树枝,并使用废木衍生燃料作为替代燃料。继成功应用废木衍生燃料后,青洲英坭在2019年进行另一项试验燃烧研究,证实该公司有能力处理其他高热值固体废物,在此之前这些废物只能运往堆填区弃置。2020年,青洲英坭获发指明工序牌照,可将高热值固体废物用作替代燃料。现在,青洲英坭与不同回收商合作,透过多种方式将转废为能计划商业化。其中包括:聚氨酯残余物(PUR)—青洲英坭与欧绿保综合环保(香港)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后者是德国专业回收公司欧绿保集团(ALBAGroup)与本港固体废物管理服务商综合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连手建立的合资企业,经营香港首个综合废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及回收设施WEEE·PARK。在雪柜拆解报废过程中,隔热材料除毒后会产生聚氨酯残余物。这些残余物过往会直接送到堆填区。青洲英坭从WEEE·PARK收集聚氨酯残余物,回收剩余能源作为水泥窑的替代燃料。橡胶衍生燃料(RDF)—香港每年产生30,000公吨废轮胎,其中只有四分之一获妥善回收。安发隆是在环保园经营废橡胶轮胎处理设施的回收商;青洲英坭与安发隆成立合资公司—香港废轮胎回收有限公司,愿景是为香港产生的废橡胶轮胎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从而避免送往堆填区或非法弃置50的情况。与此同时,青洲英坭一直充分利用这些废轮胎来替代化石燃料,在轮胎高温分解过程中回收能源,降低燃料成本之余也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塑料废物占香港都市固体废物的五分之一。由于回收能力所限,香港废物回收桶一般只接受1号聚酯纤维塑料(PET)和2号高密度聚乙烯(HDPE)。为减少其他类型塑料废物须送往堆填区的情况,青洲英坭推出一项计划,为不可回收的塑料废物赋予新用途,将聚氯乙烯(PVC)以外的塑料废物用作其中一种替代燃料。转废为材以更有效方式使用材料,并降低对天然资源的依赖,是提高业界环境绩效的关键。青洲英坭一直与业界伙伴合作,将废物转化为水泥生产的原料。该公司不断努力,包括进行范围广泛的创新研究,升级厂房设施,改造至可兼容新式原料。目前用于水泥生产的材料,有83%来自回收或环保物料。石灰石颗碎石灰石是水泥生产的核心原料,占比达60%,也是炼钢和造纸等行业的用料之一。在不同的工业用途中,开采及加工石灰石都会产生细小的颗碎,这些碎屑价值甚微,通常会直接丢弃。青洲英坭采购这种低价值副产品作为生产原料,重新在升级改造后的材料处理设施和熟料制造厂中使用。烟气脱硫石膏燃煤发电会产生酸性气体,在排放之前需要使用中和剂净化。石灰石粉末是常用的烟气脱硫装置洗涤剂,能将二氧化硫等气体转化为石膏。烟气脱硫(FGD)石膏是发电厂在中和反应后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一般会送往堆填51区。青洲英坭从发电厂收集烟气脱硫石膏,作为用于水泥生产的天然石膏替代品。回收玻璃瓶弃置在香港堆填区的玻璃瓶约57,000公吨,占全港都市固体废物约3%。玻璃瓶100%可回收,而且能一直循环使用而不会影响纯度或质量;尽管如此,由于回收能力受不同条件限制,只有约15%玻璃瓶会被回收。为减低熟料用量,青洲英坭研究玻璃在水泥业务中的创新用途,于2017年底开始使用回收的玻璃碎片作为水泥生产的添加剂,并在2018年减少相当于约2,500公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时也代表每月有约1,000公吨玻璃免于送往堆填区。回收T-Park床灰T-Park[源·区]是香港指定的污泥处理厂,采用流化床焚化技术。为提高焚化效率,厂方会在流化床加入硅砂。在此过程中,硅砂体积会缩小,并与污泥灰部分黏合。当硅砂缩至过细体积,就会离开炉排,作为「床灰」被收集起来。在床灰开始被应用于水泥生产之前,每年约有1,000公吨床灰被弃置于堆填区。T-Park于2014年开始运作时,青洲英坭认定床灰有潜力成为生产水泥的原料,随后展开可行性研究和废物特征分析。厂房试验于2020年4月进行,自2021年1月起,床灰被正式用于商业水泥生产业务。环保替代品水泥是青洲英坭的核心业务,不过该公司也会物色其他水泥相关物料的创新开发概念和方案,其中包括下述两种工业副产品,可减少使用甚或替代水泥,有助抑制混凝土庞大的碳足迹。52粉煤灰(PFA)青洲英坭是使用粉煤灰的先驱。粉煤灰是燃煤发电厂的副产品,通常可作为水泥生产的次要成分或原料,在混凝土制作过程中又可充当水泥的部分替代品。该公司在香港使用粉煤灰已有数十年。香港使用的水泥有一半以上是进口货,通常是熟料,需要使用大量能源来生产和研磨。用粉煤灰代替水泥,可减少进口水泥或熟料,从而降低能源用量和混凝土的隐含碳排放量。粒化高炉矿渣粉(GGBS)GGBS是高炉和铸造厂冶炼钢铁的副产品。经过碾磨后,铝酸钙硅酸盐的玻璃状非晶体结构使GGBS具备与典型水泥相似的强度效能。在混凝土中使用经细磨的GGBS代替普通波特兰水泥或粉煤灰,可提高长期强度,减慢初凝温度上升,提高耐化学侵蚀性,并大大减少混凝土的碳足迹。为此,青洲英坭投资2亿港元升级改造厂房,并于2020年开始在香港生产用作为建筑材料的GGBS,初期年产35万公吨。为了向本地建造业稳定供应优质的GGBS,青洲英坭与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签订采购合同,确保其在日本的9家钢铁厂能够长期可靠地供应GGBS。本地绿色应用通过使用粉煤灰和GGBS等水泥替代品实现废料回收和升级利用,可以降低混凝土业界的整体碳足迹。由于回收所得的混凝土质量和表现通常参差不稳,因此只能作为填料或建构非承重墙。粉煤灰在业界早已广受欢迎,可是GGBS对香港建筑商而言仍是较新的概念。尽管如此,GGBS在香港还是有一些成功应用案例。青马大桥和昂船洲大桥便是两个以矿渣混凝土建造的公共先导项目。事实上,各种水泥替代品都有其缺点。例如,由于逐步淘汰煤炭发电是许多国家实现净零排放的重点环境政策,粉煤灰的供应势将减少,因此不太53可能成为长远的水泥替代品。另一方面,GGBS混凝土的凝固时间一般比普通混凝土更长。因此,要完全以其他物料替代水泥几乎不可能,这也凸显了在水泥生产过程中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性。然而,减少并取替水泥应用的措施,不论规模大小,都是迈向更环保建筑的重要步伐,特别是在处理与建筑相关的隐含碳排放方面,帮助尤大。54新科技与创新技术为建造业带来急剧变革。建筑信息模拟(BIM)、组装合成建筑法(MiC)、装配式设计(DfMA)和数字分身等概念迅速成为常态。建筑公司、建筑师、工程和建造界专业人士、设施经理、业主,甚至相关政府机构的官员都在利用创新科技提高效率,希望为所有持份者创造更佳绩效。例如,2018年,香港特区政府推出政策,在政府大型基本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造中应用建筑信息模拟技术。政府还要求建造业议会制定建筑信息模拟技术标准,帮助业界作好准备,同时鼓励私营机构采用这项技术。建造业议会将2019年命名为建筑信息模拟年。在此之前,香港建筑信息模拟学会已于2009年成立,目标是维护及促进行业的专业标准,提升会员于行业和社会上的权益及认受性。为应对业界面临的挑战,以及满足施工安全、质量和环保等方面不断提高的要求,香港特区政府一直积极推动在建筑项目中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专访有利集团有限公司副主席黄天祥博士工程师,以了解这些创新方法如何有助于满足与日俱增的施工安全、质量和环保要求。个案研究:有利集团有限公司第1.6章:绿色方法:可持续建筑组装发展蓝图应用组装合成建筑法(MiC)2017年《施政报告》首次提及有关预制组合屋的政府政策,而发展局于2018年9月发布的「建造业2.0」小册子也有所介绍,不过组装合成建筑法在香港并不算是新概念。55事实上,香港市区天际线基本上都是由密集的高楼建筑勾划而成,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单调重复的住屋楼宇,因此香港是测试并实施组装合成建筑法的理想场地。组装合成建筑法的首个例子是1985年建成的汇丰银行总部,当时采用了预制的设备间模块。住屋方面,房屋委员会于2009年开始在启德两个公屋工地采用立体预制浴室和厨房设计。香港建造业面临许多挑战,建筑成本高企、劳工短缺和工人老龄化均影响生产力。与此同时,社会对建筑安全、质量和环保的要求不断提高。自2017年以来,政府一直积极推动在建筑项目中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以应对上述挑战。组装合成建筑法是一种创新的预制建造技术,大部分的楼宇组件是在工地以外较易控制的厂房环境内制作完成,好处包括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工地安全、减省对于工地工人的需求,并能缩短施工时间。这种建筑法有助缩短约30%至50%的施工时间,并节省约10%的施工成本。进行工地整理和打桩工程时,在另一处同步制作组件,可以大幅缩短施工时间。此外,组件制造不受天气影响;工人在厂房环境下工作效率更高、更稳定,也能减轻工地在土地、噪音、空气和水源等方面的污染,减少对附近小区的干扰。就香港而言,组装合成建筑法能改变使用重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传统做法,转为采用轻质结构,此举应有助减少隐含的碳排放,并提高隔热效果以减少空调用量。为进一步推广组装合成建筑法,发展局在2019年成立督导委员会,与相关部门协作及制定政策和措施。政府更以身作则,在2020年发布技术通告,要求在政府基本工程计划下指定的建筑物,例如学校、宿舍、医院和办公大楼等,除非获得豁免,否则均须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同时,发展56局也推出多项措施,鼓励业界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包括设立建造业创新及科技基金向业界提供资助,和宽免以组装合成建筑法建造的楼面面积,其他可获宽免楼面面积的新建筑技术还包括建筑信息模拟、创新建筑科技(ACT)和预制钢筋(STB)等。划时代项目在香港上市的有利集团是全港最大的建造商之一,主要从事楼宇承建、保养、装修、设计及建造工程业务,致力于采用创新技术/方法,包括建筑信息模拟、组装合成建筑法及装配式设计等技术。配合香港「建造业2.0」先导计划,有利率先在百胜角纪律部队宿舍的工程中使用混凝土组装合成建筑法,成为全港首个采用这种技术的住宅项目。消防处百胜角纪律部队宿舍:香港首个使用混凝土组装合成建筑法兴建的住宅项目。百胜角项目大部分结构和终饰工程都是在工地以外的预制厂房完成,令建筑废料、空气和噪音污染减少40%,绩效有目共睹,加上有利在预制组件57领域拥有30多年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增强了客户和业界对建筑信息模拟和组装合成建筑法的信心。百胜角项目的建造过程还得到BEANiE平台的支持。BEANiE是香港首个使用建筑信息模拟区块链的多功能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平台,用于正确记录、登记、归档或上传检查数据,在各个生产环节实时追踪和监控每个组件的状态,令供应链更便于追溯和完整。此外,该平台允许终端用户在必要时(例如新冠疫情期间)进行遥距检查,毋须亲身前往中国内地的预制厂房。组装合成建筑法和预制组件是建造业在ESG方面的发展重点,而且需求越来越大。为应对相关需求增长,有利在大湾区以外更远的内地城市设立合资企业,借此扩大市场覆盖面,不只局限于其深圳及惠州厂房。建筑与科技互动有利曾与香港房屋委员会订立首份涉及应用3D建筑信息模拟的综合采购模式合同,并于2009年完成合约;而第二份也是最大的综合采购模式合同则涉及应用5D建筑信息模拟,于2018年完成合约。有利在建筑信息模拟方面的能力也推动了组装合成建筑法的发展。准备楼宇组件及组件装配是复杂且耗时的过程。若能将生产过程和楼宇设计虚拟可视化,便可预早识别并纠正问题,从而降低机电工程、制造、设计和装修工程等业务领域的执行成本。成功例子包括入境事务处的智能身份证换领中心,即使时间紧迫也能顺利竣工。除了加强与其他业务领域的合作外,有利旗下从事建筑信息模拟和虚拟设计与建造解决方案的附属公司环球模拟设计及建造有限公司,已获列入建造业创新及科技基金的预先批核名单。该基金由政府设立,鼓励应用行之有效的科技,以促进生产力、提高建造质量、改善工地安全及提升环保效58益。获列入预先批核名单反映该公司在这个领域的专业能力,有助团队在中国内地拓展业务,与当地知名业者合作开发各种解决方案,包括5D建筑信息模拟范畴的咨询和培训、香港绿建环评和中国绿色三星认证的本地化绿色建筑评估附加项、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筑信息模拟在线平台和BEANiE开发等。在建筑信息模拟技术的帮助下,越来越容易实现更周密详细的计划和执行策略。资料来源:环球模拟设计及建造有限公司降低运输排放为进一步降低碳足迹,并解决预制产品从厂房运到工地的其他技术问题,有利与旗下位于深圳和惠州的预制组件生产单位紧密合作,尽量减少运输需求。该公司在深圳的厂房是香港首家获屋宇署认可的多层混凝土组装合成组件制造商,而自1998年起一直有获香港房屋署委托进行不同预制工程,并与香港迪斯尼乐园酒店等其他项目发展商合作。59从公共工程到私营发展项目公营机构项目应用组装合成建筑法已变得越来越普及,例子包括香港首家中医院(建筑署规划的将军澳中医医院)、香港女童军总会总部、香港大学黄竹坑学生宿舍、香港科学园17层高的创科斗室、天水围天秀路食环署天幕街市、东涌第99区公共房屋、青年宿舍业成街组合社会房屋项目,以及早前为应对新冠疫情爆发而设置的多个检疫营舍等。60在香港以及亚太区多个城市,高楼大厦林立的都市环境是电力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源头。为了实现减排目标,许多国家和城市都将减低发电时的碳排放列为优先要务。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核心功能都已电气化,导致用电需求提高,发展低碳发电方案可谓日趋迫切。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专访了中华电力有限公司(中电)企业客户成功及销售总监卢志华博士,了解中电如何迅速将绿色能源加入其燃料组合,为客户提供更多节能方案。个案研究:中华电力有限公司(中电)共同目标中电是香港电力市场的主要持份者,为本港逾八成人口供应电力。2020年,本港的碳排放有六成源自发电。为降低电力供应的碳强度,中电已在发电过程中增加使用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并减少使用煤。燃煤发电在其燃料组合中的比重,已由2018年的38%大幅减少至2021年的18%。天然气是最洁净的化石燃料之一,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燃煤少接近一半,所释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悬浮粒子也同样较少。有见及此,中电已大幅增加采用天然气发电。2020年中,中电位于屯门龙鼓滩发电厂的新燃气机组D1投入运作,令天然气在其燃料组合的比重大增,由2019年不足30%上升至2020年约50%,碳强度也从2019年每度电0.50公斤降至2021年每度电约0.39公斤。随着中电引进更多燃气机组,并启用海上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以助第1.7章:绿色发电与善用能源:借助科技力量61过渡至洁净能源发电,其发电的碳强度将持续下降。增加采用天然气和燃气机组,也有助中电未来转用绿色氢能发电。自2018年以来,中电一直以具吸引力的上网电价向住宅和商业客户购买可再生能源。截至2022年10月底,有关申请已达约22,100份。同时,中电又让客户认购可再生能源证书,以推动香港的可再生能源应用。在该计划下,证书上所标示的每一度电,均代表由中电生产或购入,通过太阳能、风能和堆填区沼气项目所产生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环境权益。除了逐步淘汰燃煤发电、增加燃料组合中的洁净能源比重,以及推动本地可再生能源发展外,中电还加强与区域伙伴合作,引入新的零碳能源来源,且研究采用绿色氢能等新技术,以及推动电动车普及,以减少运输业的碳排放。提倡善用能源中电又为客户提供不同的节能方案,协助他们实现减排目标,当中包括多项聚焦绿色建筑价值链的措施,例如工地发电和储电,以至用户节能方案等。举例来说,中电正致力提倡建筑工地电气化,鼓励工地以电池储能系统取代柴油发电机。一直以来,工地普遍采用柴油发电机,造成严重的碳排放和噪音污染问题。与柴油发电机相比,电池储能系统的噪音小得多,而且后者并不使用柴油燃料,因此可以减少多达85%的碳排放量。为鼓励用户留意用电量,中电于2018年起全面为客户安装智能电表。截至2022年10月底,中电已安装及接驳了169万个智能电表,让用户更清楚掌握用电量和用电习惯,并提供数据以助提升能源效益。62中电又为工商业客户提供免费的能源审核服务,帮助他们审核经营场所的用电情况,以识别能源管理机会。能源审核报告会提供详细的回本期分析及节能建议,包括可行的重新校验项目和适用的智能技术等。大部分工商业客户会根据能源审核报告制定节能行动计划,一些企业提交可持续融资计划申请时,也会使用该报告。此外,中电的节约能源贷款计划提供高达500万港元的免息贷款,最高贷款额可达实现相关能源管理机会所需成本的100%。有意推行重新校验、建筑翻新和采用智能科技等不同节能改善项目的申请人,也可申请绿适楼宇基金和节能设备升级计划等其他资助计划。住宅楼宇方面,住宅减排是全球减排工作的重点之一。为推动减碳,中电全力支持住宅楼宇电气化,近年更与数家发展商合作,推行多项低碳发展措施,包括全电动家居、光伏发电、电动车充电设施和节能科技等。在亚热带气候的影响下,供暖、通风和空调(简称暖通空调,HVAC)系统是亚洲建筑物的主要耗能装置之一。新的暖通空调技术能提高用户舒适度,并带来显著的节能效果,将是区内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要素。怡和机器有限公司(怡和机器)的屋宇设备及产品部董事总经理刘自威、高级业务拓展董事陈家龙(博士工程师)和屋宇设备及产品—智能方案及技术,建筑机械机电设备部董事谭华溢接受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访问,讲述商业楼宇暖通空调系统的耗能情况,以及新的解决方案如何有助减少能源消耗。个案研究:怡和机器有限公司63新的供冷方案升级建筑物的硬件设备可大幅提高能源效益。照明系统是建筑物的主要耗能装置之一;把钨丝灯泡换成发光二极管(LED)或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照明,能大大减少浪费。同样地,暖通空调占建筑物的能源使用量一般达到30%至40%,因此更具能源效益的暖通空调方案已越来越普及。在住宅和商业用电类别中,空气调节均占很大比重。资料来源:机电工程署64怡和机器总部位于香港,是暖通空调工程服务的龙头供应商,在推动业界采用新的环保暖通空调技术方面担当重要角色。近年,暖通空调其中一个重大转变是从气冷型空调系统(AACS)逐步转型至更具能源效益的水冷型空调系统(WACS)。怡和机器具备丰富多元的暖通空调专业知识,一直与香港众多物业发展商(包括领展、置地和港铁物业等)合作,为发展商旗下物业的暖通空调系统提供升级或维护服务,以符合不断发展的能源效益标准,并积极协助制定绿建环评中暖通空调系统方面的绿色标准,贡献良多。由于当代建筑能容许更灵活的设计和规划,因此有条件为新建筑物构思更宏大进取的建设概念,区域供冷系统便是一例。传统的独立运作供冷系统会加剧热岛效应,区域供冷系统技术则能有效缓解这个问题,在减少耗能和保护资源方面也更有效率。区域供冷系统是一种大型中央空调系统,使用中央供冷站生产的冷冻水(或其他冷却介质),通过隔热的地下管道网络,配送到多个建筑物。对于采用直接连接方式的区域供冷系统,冷冻水会进入建筑物及流向末端设备,吸走热力并提供空调,然后温水通过回流管道再循环到中央供冷站。采用间接连接方式的区域供冷系统,则需要在供冷站和建筑物自身冷却系统之间使用板式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如果不同建筑物的冷气需求峰值时段各异,则区域供冷系统的总制冷产能未必需要是各个建筑物的冷气需求峰值总和。建筑物可以个别从中央供冷站获得冷冻水,利用整个大规模区域系统的资源实现成本效益,从而节省该建筑物自身制冷机组于需求峰值时段供冷的相关资本和营运支出。冷冻水进入建筑物并流过热交换器,吸走热力及提供空调,而温水则通过回流管道再循环到中央供冷站。65然而,高耗水量是以水作为供冷载体的主要缺点。为了节约宝贵的水资源,沿海建筑物可以使用海水作为环保替代方案。与传统的气冷型空调系统相比,使用海水的区域供冷系统可以减少35%的电力消耗。在香港,置地是最早采用海水直接冷却技术的公司之一。自1963年以来,该公司旗下位于中环地区近维多利亚港的物业(总面积约450,000平方米)一直使用海水冷却系统。为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益和节约能源,香港特区政府配合启德发展计划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设计理念,在该发展项目中推行区域供冷系统,向非住宅楼宇供应冷冻水作中央空调用途。这是香港首个公共区域供冷系统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港最大的供冷站,服务的非住宅空调楼面面积约170万平方米。怡和机器是启德发展计划供冷项目的海水泵供应商。继启德发展区后,东涌新市镇扩展计划(东涌东)和古洞北新发展区这两个项目也展开了区域供冷系统建设工程,反映香港致力提高能源效益,持续进行有关工作。66绿色建筑除了讲求建筑物绿化,更须充分考虑建筑物对周边环境和小区的影响,因此小区营造(placemaking)的概念越来越受建筑业关注。这个概念强调民众的需要和福祉,重点在于创造更具活力及可持续发展的小区空间。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进行了一系列访谈,与来自奥雅纳集团及南丰集团的多位专家探讨持份者可以如何合作,以共同理念创建对社会和气候有利的未来空间。奥雅纳集团的专家包括郑世有博士(奥雅纳院士、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咨询服务东亚区负责人)、林雁东博士(董事、东亚区减碳及可持续发展负责人)、庄宏曦博士(董事、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城市咨询负责人)、黄瀚文博士(东亚区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主任)、谢文思(东亚区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主任)及PrachiGupta(能源和减碳专家)﹔南丰集团的专家包括刘家骏(业务创新部业务创新及共享价值主管)、区子昌(工程部副总经理)、胡剑(工程部屋宇设备高级经理)、杨剑文(工程部高级策划经理)及凌显达(工程部高级策划经理)。个案研究:奥雅纳集团有限公司及南丰集团共建更美好小区有远见的地产发展商一直以破格思维寻找共创社会价值的方法,探求在不同持份者之间建立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他们的着眼点及应对措施或许各有不同,愿景却是一致,那就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小区。许多人已经携手合作,为实现这个愿景而努力。第1.8章:绿色小区:持份者利益共享67奥雅纳绿色解决方案奥雅纳专营「建筑环境」业务,拥有40年经验,致力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建设能够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该公司凭借在设计、工程、规划和顾问服务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参与了多个重大的发展项目,包括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速铁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香港国际机场和启德发展计划。南丰集团「关怀他人」南丰集团是一家成立于1954年的私营企业,由最初的棉纱生产商发展成为从事房地产和创意业务的综合集团。在旗下数以百计的物业项目中,南丰纱厂活化项目是可持续发展的代表作之一。这所经历半世纪风雨的纺织厂,摇身一变成为兼具创新、文化和学习元素的活力小区。另一个创意之作是即将在启德推出的地标项目AIRSIDE。该项目采用都市生活风格「和而为一」(Wholeness)的概念,将可持续性与文化和生活体验融为一体。持份者或小区参与一些发展商在项目规划和设计时间已邀请持份者参与其中,此举有助发展商留住持份者及满足他们的需要。持份者参与早期规划,除了有利于改善资源运用外,还可让发展商回应小区的优先需要,处理可能涉及持份者利益的问题。过去数十年,科技不断进步,令行为分析的应用更趋普遍。香港的地产商已广泛应用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以及其他智能设备管理解决方案,分析持份者的行为,在规划阶段考虑他们的需要,并衡量整个项目周期对各方的影响。AIRSIDE占地190万平方呎,是南丰与奥雅纳携手在启德发展的混合用途旗舰项目,也是发展商鼓励持份者在项目发展前和发展期间表达意见的68一个例子。在这个项目中,南丰从微观层面评估并制定发展策略,收集了来自项目合作伙伴、区内居民、中小企、非政府组织、学生和上班族等数千名持份者的意见。举例来说,为了尽量减少光线反射对附近建筑物、行人和驾驶者的影响,该项目就所有玻璃面材制定严格的采购准则,而窗户设计则增加50%的通风口,令热感舒适度提高12%,人们身处户外也更感通爽。低碳生活融入建筑硬件由资源耗用、废物处理以至公众通道和社会共融领域,项目发展商与租户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有助在竞争激烈的房地产市场脱颖而出,因为租户和居民除了注重建筑质量之外,也会考虑发展商的生态意识。为将可持续发展小区的理念完全融入建筑硬件中,南丰与奥雅纳在AIRSIDE采用了香港首个智能废物管理系统,即自动废物收集系统(ARCS)。该系统利用双管独立滑槽将垃圾自动分类,并配备内置废物测量技术。租户通过系统提供的详尽数据,全面掌握他们对垃圾管理和回收的贡献。AIRSIDE还设置香港首个自动化单车停泊系统,消除了低碳交通的主要障碍,预料可以鼓励启德小区的绿色出行活动。69南丰与奥雅纳在获得五大绿色建筑认证的新地标AIRSIDE中,引进香港首个自动化单车停泊系统。共同理念和共享设施「共建」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对区内不同建筑物如何发展共享设施,以及业界如何共同制定实践指引均发挥主导作用。在这方面,设计和规划顾问可以提供绿色和小区共融方案,并担当中央统筹和动员者的角色,深得志同道合的发展商信赖。AIRSIDE地处由零开始的启德新小区,有更大空间兴建共享公共设施和基建。奥雅纳是启德发展计划的推手之一,为该区设计及引进海水区域供冷系统(DCS)。该系统利用海水在中央供冷站制造冷冻水,通过40公里长的地下管网分配到区内建筑物。与传统风冷空调系统相比,使用海水冷却技术预料可降低35%耗电量,从而减少59,500公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该系统连接启德发展区内约50幢建筑物,大大减少建筑物空调系统排出的热量,有效降低区内的热岛效应。70房地产业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利用气候模型建立能够抵御气候变化的小区。奥雅纳是这个领域的先行者,研发具区域特色的气候模型技术,为项目拥有者和发展商预测香港潜在的气候风险。一旦识别出气候威胁,该公司将为客户提供相关的融资模型以估算潜在损失,并就个别楼宇以至区内所有建筑物提供减低风险的建议。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专访AECOM香港区高级副总裁兼营运总监黎以仁,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基建如何铺设稳固根基,促进绿色小区蓬勃发展。个案研究:AECOM绿色及共融基建AECOM为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连同历史悠久的企业前身在香港发展业务超过50年,曾参与本港多个重要基建项目,特别是新市镇、铁路、隧道、大桥、供水及废水处理等交通运输和市政设施。本港自1970年代起建设了3代新市镇,AECOM一直有份参与相关发展项目,现在已有350万人在这些新市镇居住,AECOM很大程度的参与了相关发展项目。单就港铁9条已竣工的铁路路线,AECOM已曾负责其中7条的建设工程。近期,AECOM有份参与的大型项目包括将军澳—蓝田隧道,以及全长1.8公里的双程双线跨湾连接路。跨湾连接路是本港最新的地标基建工程,涉及建造全港首条设有行车道、单车径和行人路的跨湾大桥,西端连接将军澳—蓝田隧道,东端连接环保大道,贯通将军澳的交通,服务约43万名居民,能纾缓该区交通堵塞的情况,往来将军澳和东九龙的车程可减省约20分钟,同时提供更多可持续发展的交通选项。跨湾大桥高656呎,结构坚固,能抵御每小时近200英里的风速。强韧的结构造就可持续性,大桥的设计有效使用高强度结构钢材,大大减少了建71筑项目的碳足迹,而使用机械离子切割机和焊接机械臂切割及组装钢板部件,则能减少产生废弃物。综合解决方案把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了21%。AECOM采用的多个创新建造方案也减少了工程对环境和当地居民的影响和干扰。AECOM把将军澳—蓝田隧道东面的通风大楼一半建于岩洞内,大幅缩减岩土开挖的范围。跨湾连接路工程也广泛采用预制组件的建筑方法,经海路将预制组件运送到工地安装。顾及持份者需要作为将军澳—蓝田隧道和跨湾连接路的项目设计及顾问公司,AECOM在制备相关路线设计及敲定路线前,积极咨询不同的持份者。项目曾进行公众咨询,考虑附近居民、区议员、学者专家、香港单车总会及其他相关人士的意见后,才落实将军澳—蓝田隧道和跨湾连接路的最终路线。设计过程中,AECOM也顾及极端天气的影响和可用的紧急应变方案。此外,在北部都会区的最新发展中,由于涉及不同新旧建筑,AECOM希望尽量减低封路措施对附近居民的影响。其中一个创新解决方案,是把多个建筑物的服务系统和设施置于地下公用设施共同沟,从而减少安装、操作和维修期间的封路次数及对交通的影响。能应对气候变化的基建项目为缓减气候变化的影响,业界正推行不同的建筑模式与解决方案。有些设计旨在帮助城市适应气候变化,也有设计师选择在小区基建中加入能应对气候变化的特点,以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香港位处潮湿的亚热带,因此经常出现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面对水浸和山泥倾泻的威胁。其中一个应对方法是建造地下贮水缸收集雨水,用于灌溉和冲厕等其他用途。72台中柳川:完成河川整治与景观规划设计元素后的面貌。图片来源:AECOMAECOM曾就活化大围明渠项目向渠务署提供顾问意见。参考台湾柳川河川整治与景观规划设计元素的成功经验,AECOM建议把明渠改建为对公众开放的河道公园,同时采用「低影响开发」设计及进行地下贮水缸及雨水花园等排水建设工程,作为改善水质及美化环境的措施。除了善用空间,活化项目也为市民提供舒适的休憩场地,既能加强小区发展,又可改善排水能力,应对可能出现的气候变化,收未雨绸缪之效。73绿色建筑不止于绿化建筑物,也须适切考虑建筑物对周边环境和小区所造成的影响。而业界也日益重视建设小区的概念,更加重视大众的需要和福祉,并创造具韧性及可持续的小区。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专访了香港铁路有限公司(下简称「港铁公司」)持续发展事务主管陈淑媚和助理总商场事务经理麦富强,深入了解该公司在香港如何利用「铁路加物业」发展模式,促进业界的可持续发展。个案研究:香港铁路有限公司「铁路加物业」发展模式建设可持续发展小区港铁公司是香港的公共运输服务营运商,提供可靠的低碳铁路服务,并以「铁路加物业」发展模式于铁路沿线的港铁车站兴建多个包括住宅、商场、办公大楼和社福设施等配套的综合可持续发展小区。港铁公司以「让城市持续前行」为目标,致力透过共融、创新及可持续发展的服务连系及建设小区,并将环境、社会及管治(ESG)元素融入业务和营运中,推动低碳生活,为持份者创造长远价值。以将军澳区为例,港铁将军澳站与毗邻的住宅及商业综合小区正好体现出「铁路加物业」发展模式的独特性。将军澳站是区内主要的铁路转线车站,也是接驳其他交通工具的公共运输交汇处。港铁公司以铁路为骨干促进将军澳的小区发展,与不同的发展商合作在车站附近兴建各个住宅及商业项目、商场及酒店。座落将军澳站上盖的商场PopCorn,占地约343,000平方呎,汇聚约140家商店,让区内居民无需长途跋涉也能享受购物和娱乐体验。关键在于沟通和鼓励港铁公司作为香港低碳公共运输系统的骨干,一直与不同持份者沟通合作,致力保护环境及推动低碳生活,在设计和规划新铁路项目阶段会听取74公众意见。为与持份者保持有系统的沟通,港铁公司将持份者分为10个主要组别,而每组会分别通过多种的方式联系,包括小区联络小组会议、媒体关系、公告、讲座、铁路设施参观活动,以及出版刊物如小册子和通讯,以协助港铁公司了解业务营运上可能面对的新风险和机遇。为提高公众对绿色生活的意识,港铁公司于2021年3月推出一站式减碳奖赏平台CarbonWallet,通过计算用户的减碳量及奖赏其环保行为,鼓励用户实践低碳生活。港铁公司于旗下商场及管理的屋苑落实节能减废措施,透过各项奖赏计划鼓励居民、顾客和商场租户支持环保,例如港铁部分商场已参与环境保护署推行的「逆向自动售货机(入樽机)先导计划」,并在杏花邨设置厨余回收机,住户和顾客参与回收即可赚取电子积分兑换礼品。港铁公司也鼓励商场租户参与减少厨余计划,成功达目标租户可获减管理费。CarbonWallet也与港铁公司旗下管理的屋苑合作,鼓励超过11万住宅单位的住户于屋苑指定回收点透过记录回收赚取积分,并兑换环保产品及服务,包括港铁车票。在智能化节能管理方面,港铁公司在旗舰商场圆方试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调节空调系统,从而节能和提升顾客体验。绿色及低碳设施作为低碳公共运输服务营运商,港铁公司确立了3项环境及社会目标,一直积极管理环境足迹,尽量减少碳排放,并已承诺为香港铁路及物业业务订立于2030年达致科学基础减碳目标,长期目标是在2050年达致碳中和。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公司致力发展可持续的基础设施,采用绿色和低碳设计,运用更多洁净及环保技术提升资源使用效益。长远而言,承诺为未来75所有新车站及新住宅发展项目致力达致绿建环评(BEAMPlusGold)金级或更高级别的认证,港铁公司在设计、规划、建造及营运新铁路线、建筑物及物业时,会尽量加入环保元素。港铁公司最近推出新环保大使「绿铁B」(GreenTBaby),介绍一系列绿色低碳措施及环保生活贴士,推广绿色低碳生活。公司也积极将ESG元素融入物业业务中,建设绿色及低碳小区,包括于管理的屋苑设有中水回用系统,将回收污水转化为适合灌溉园林和清洁户外公共享地的用水,以及在旗下商场设置电动车充电设施等。在2021年,港铁显径站成为亚洲首个获得英国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方法(BREEAM)认证的铁路车站,荣获BREEAMIn-Use「优秀」评级。显径站的半开放式车站设计,提供最佳的自然采光和对流通风;该站更设有以环保物料制成的遮阳檔板,让乘客遮挡阳光。此外,还有大型绿化天台降低车站月台的室温及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总括而言,上述各项绿色举措让显径站成为一个低碳车站,这不仅是香港交通运输迈向环保的实例,也展示了可持续小区发展的重要性。76显径站采用多项环保设计,是一个低碳车站。77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2022年1月1日生效,15个签署成员包括中国内地、东盟10个成员国、韩国、日本、澳洲和新西兰,共占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和GDP。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RCEP将通过便利贸易、取消关税、尽量减少非关税壁垒、促进电子商务和扩大市场准入等措施,推动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融合,为区内贸易以至全球经济带来新动力。预计香港最早可于2023年加入RCEP。香港在不同服务领域的专业人才辈出,将有助加强本港在整个地区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在蓬勃发展的绿色房地产和物业管理行业。本报告选取RCEP现有15个成员中的5个,即澳洲、日本、中国内地、新加坡和韩国,以便深入了解RCEP的房地产业者正在如何建设一个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未来,以及香港同业可与他们加强合作之处。由于地理气候、法规及优惠政策、社会经济发展、创新及技术进展等方面的差异,各选定市场都有不同的绿色建筑强项和需要。这为香港业者提供各种各样的机遇,在RCEP区内展示其绿色建筑能力。本次研究以定量问卷调查方式,访问了300名来自澳洲、日本、中国内地、新加坡和韩国的绿色建筑、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业者,以深入了解在RCEP区内,各地房地产和物业管理领域的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并探讨香港业者的合作机遇。第2章RCEP机遇78受访者均属经理级别或以上,且在从事绿色建筑/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项目等方面拥有超过4年经验。本次调查包括以下问题,以全面了解调查涵盖的各个RCEP经济体当前的绿色建筑活动、实力和未来建筑趋势:调查结果揭示了RCEP绿色建筑领域的基本面貌,有助我们找出领域内一些所知不多或服务不足的范畴,探索当中的潜在合作机遇。79环境因素是主要推动力RCEP各地发展绿色建筑活动,最主要是出于对环境问题的忧虑,其次是社会因素。具体而言,减少能源消耗(43%)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零碳排放(35%)都是发展绿色建筑的主要原因,两者均具有清晰及可衡量的成果,而业者也尝试通过投资绿色建筑来鼓励实践可持续的商业活动(41%)。改善租客/住客健康(28%),以及改善室内空气质量(26%)也是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原因,主要因为在新冠疫情过后,公众对建筑环境保障住客健康的成效有更高期望。17%18%19%23%24%25%25%26%26%28%29%34%35%41%43%創造更好的社群母公司/股東提出的要求財務及非財務的獎勵满足客户/租户需求增加资产价值/提升租金改善企业商誉创造抵御未来风险的资产减少废物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改善租客/住客健康改善户外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物多样性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零碳排放鼓励实践可持续的商业活动减少能源消耗图表2.1.1:发展绿色建筑的最主要及非主要原因(占受访者%)第2.1章:调查结果80建筑规划和建筑管理是最普遍方法建筑规划及建筑管理(85%)是区内最普遍的绿色建筑方法,其次是与可持续性有关的建筑设计及建筑技术(83%),以及能源管理/废物处理(81%)。绿色金融/碳交易(64%)是区内最少业者采用的绿色举措,尤其在日本,选择此项的受访者比例远低于调查涵盖的其他经济体。空气质量控制最广被采用的绿色建筑举措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公众更加担忧日常生活及工作空间内的病毒传播风险。空气质量检测与净化(45%),以及自然通风(41%)因而成为区内最普遍的绿色建筑举措。环保建筑材料的应用最具挑战性受访者表示,高效利用资源的挑战性最高,例如有效利用材料以及降低材料用量(18%)、空气质量检测与净化(18%)、监测和减少能源消耗(17%),以及使用低碳及环保材料(17%)等。区内业者认为采光设计(6%)、建筑信息模拟(BIM)(4%)和被动式设计(2%)的挑战性最低,这或许反映了亚洲在建筑设计方面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83%80%48%96%98%78%85%80%62%92%88%98%81%92%64%81%82%88%79%84%52%87%80%86%64%66%24%79%72%64%全部澳洲日本中国内地新加坡韩国图表2.1.2:最多受访者采用的绿色建筑举措(按类型划分)建筑设计及建筑技术建筑规划及建筑管理能源管理/废物处理室内环境绿色金融/碳交易81投资成本高昂是最大挑战就扩大绿色建筑活动而言,各地面对的首要挑战均有不同。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最大问题是投资成本高昂,中国内地则在物色有经验的人才(44%)方面遇到困难。另一方面,比起其他市场,日本在筹措资金和物色融资渠道(40%)方面难度较大,而中国内地(33%)和韩国(32%)则有较多受访者认为缺乏经过认证的产品和服务是挑战所在。2%4%6%14%16%17%17%17%18%18%0%20%被动式设计建筑信息模拟采光设计节约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水资源使用可再生能源使用低碳以及环保材料切合当地环境以及气候/微气候的建筑设计监测和减少能源消耗空气质量检测与净化有效利用材料以及降低材料用量图表2.1.3:挑战性最高及最低的绿色建筑举措(占受访者%)表2.1.1:扩大绿色建筑活动时遇到的五大挑战整体澳洲日本中国内地新加坡韩国投资成本高昂41%40%46%28%56%48%客户缺乏绿色意识34%42%20%33%32%44%缺乏有经验的人才33%22%30%44%20%38%缺乏经过认证的产品和服务27%28%14%33%20%32%缺乏资金、融资渠道25%24%40%21%24%22%82对所在国家绿色建筑发展强项的看法本次调查要求受访者采用5分制,为各项绿色建筑举措的绩效评分,以识别其所在国家的强项和弱项。澳洲业者对碳交易机制(67%),以及循环利用水资源(65%)和能源监控(65%)等资源利用感到满意。中国内地业者对最新的绿色建筑举措发展充满信心,包括绿色金融(73%)、DfMA(69%)、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的使用(69%),以及气候风险评估(69%)等。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业者对于当地强项的看法颇为相似。3国受访者都满意在建筑物营运阶段中采用的绿色举措,包括物业与设施管理、旧物业改装、循环利用水资源、高效HVAC系统和高效监测系统。综合而言,一些领域普遍未获受访者视为强项,包括高效回收建筑物料、碳交易机制、气候风险评估和使用DfMA等。83表2.1.2:绿色建筑发展的强项对绿色建筑发展强项的看法澳洲日本中国内地新加坡韩国强项(认为是发展十分或非常成熟的受访者比例)碳交易/抵销机制(67%)循环利用水资源(41%)循环利用水资源(74%)绿色建筑认证(80%)高效HVAC系统(56%)循环利用水资源(65%)能源监控系统和节能系统(65%)旧物业改装(40%)高效HVAC系统(40%)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40%)商业机构提供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73%)物业与设施管理(78%)物业与设施管理(52%)DfMA(69%)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69%)物业与设施管理(69%)气候风险评估(69%)低碳以及环保材料的应用(74%)旧物业改装(51%)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58%)建筑、工程和咨询方面的经验(58%)回收建筑物料(36%)循环利用水资源(68%)能源监控系统和节能系统(68%)切合当地环境以及气候/微气候的建筑设计(68%)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50%)气候风险评估(27%)能源监控系统和节能系统(44%)弱项(认为是发展十分或非常落后的受访者比例)高效回收建筑物料(23%)绿色建筑及工程的专业知识(51%)施工周期管理(15%)高效回收建筑物料(18%)碳交易/抵销机制(38%)气候风险评估(22%)商业机构提供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49%)碳交易/抵销机制(13%)旧物业改装(16%)低碳以及环保材料的应用(36%)DfMA(15%)DfMA(47%)能源监控系统(12%)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14%)气候风险评估(14%)高效回收建筑物料(34%)商业机构提供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34%)84亲自然设计将成绿色建筑新趋势鉴于民众渴望亲近大自然,亲自然设计/绿化景观(42%)是最多受访者有意于未来12个月采用的绿色建筑方法。同时,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日趋成熟下,业者正探讨运用相关技术改进施工周期管理,包括提高能源效益、改进施工和设计过程。20%26%27%32%33%34%36%37%41%42%10%30%被动式建筑设计大型木材建筑控制并减少隐含碳人工智能改善设计过程现有建筑的重新校验气候风险评估完整的施工周期碳管理人工智能改善施工流程人工智能提高节能效率亲自然设计/绿化景观图表2.1.4:拟于未来12个月采用的绿色建筑措施(占受访者%)85绿色策略认受性及透明度有助绿色金融普及就探讨使用绿色金融产品而言,业者主要希望借此提高绿色策略的认受性(72%)和鼓励公众共同参与(65%),缺乏资金(18%)并非重要原因。未来24个月而言,约40%至50%的受访者正考虑物色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金融产品,包括私募和公共基金、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和贷款。16%28%41%43%45%48%0.0%30.0%没有考虑发行可持续发展资产抵押债券(ABS)发行绿色债券申请绿色或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成立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申请绿色基金或可持续发展挂钩基金图表2.1.5:拟于未来24个月采用的绿色金融产品表2.1.3使用绿色金融产品的原因使用绿色金融的主要原因提升公众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认可(72%)鼓励公众共同参与可持续发展(65%)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透明度(60%)使用绿色金融的最不相关原因满足银行或金融机构的要求(35%)启动资金不足(18%)86澳洲绿色建筑委员会(GreenBuildingCouncilAustralia,GBCA)是全球首批引入净零碳建筑认证的绿色建筑委员会之一,在2015年巴黎举行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后推行覆盖全面的「绿色之星」(GreenStar)评级系统,为建筑物和场所设定健康、坚韧性及正向性等方面的标准。现时,「绿色之星」已成为澳洲绿色建筑发展的指引。随着气候变化威胁日增,对澳洲的环境和民众福祉构成挑战,气候韧性和适应力等概念在当地绿色建筑发展中势头日盛。发展绿色建筑的原因澳洲的绿色建筑活动主要由环境因素推动。大部分澳洲受访者表示希望借此减少能源消耗(54%)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零碳排放(48%),而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物多样性(46%)对澳洲人也是最为重要。21%17%25%29%26%41%26%34%35%43%10%10%14%24%24%42%42%46%48%54%0%20%40%60%提高员工生产力创造更美好的社群改善企业商誉改善户外环境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鼓励实践可持续的商业活动减少废物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物多样性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零碳排放减少能源消耗图表2.2.1:澳洲发展绿色建筑的最主要及非主要原因(占受访者%)區內平均百分比第2.2章:澳洲87最多受访者采用和最具挑战性的绿色建筑举措调查问及受访者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节能技术的情况。在最多受访者采用的3项举措中,有两项与能源相关,包括使用可再生能源(62%),以及监测和减少能源消耗(46%)。调查结果得到澳洲可再生能源署的数据支持。该署表示,澳洲在安装屋顶太阳能光伏设备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当地约30%的家庭已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然而,投资成本高,以及许多既有建筑环境有欠合适,仍然对澳洲提高可再生能源采用率构成障碍。受访者认为,使用可再生能源(32%)、使用低碳以及环保材料(20%)和监测能源消耗(16%)都存在不少挑战。7%19%2%14%4%22%14%33%14%39%18%39%11%41%17%39%6%35%17%31%17%40%18%45%16%39%4%14%0%16%4%18%8%36%12%38%14%38%6%40%20%40%10%40%22%44%16%46%16%48%32%62%大型木材建筑被动式设计建筑信息模拟使用高效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节约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水资源#有效利用材料以及降低材料用量自然通风#使用低碳以及环保材料采光设计#切合当地环境以及气候/微气候的建筑设计#监测和减少能源消耗#空气质量检测与净化#使用可再生能源图表2.2.2:澳洲最多及最少受访者采用的绿色建筑举措(占受访者%)区内平均百分比88管理/减少隐含碳的措施在澳洲,以改造代替重建旧有建筑(40%)是管理/减少隐含碳的最普遍措施。其他普遍措施有:使用碳评估工具(36%);从源头控制碳排放,要求供应商披露碳排放水平(36%);以及选择获得绿色认证的供应商(36%)。28%46%44%37%39%32%36%36%36%40%购买碳信用/证书选择获得绿色认证的供应商要求供应商披露碳排放水平使用碳评估工具来测量隐含碳以改造代替重建旧有建筑图表2.2.3:澳洲管理/减少隐含碳的主要措施(占受访者%)区内平均百分比89对强项和弱项的看法受访者除肯定澳洲的碳交易机制(67%)外,还表示该国在循环利用水资源(65%)和能源监控系统及节能系统(65%)等方面发展较佳。建筑、景观设计和工程领域的表现相信会令人满意。受访者认为,DfMA(15%)、气候风险评估(22%)以及高效回收建筑物料(23%)则相对落后。未来12个月的措施至于未来12个月的绿色建筑策略,最多受访者表示有意推动完整的施工周期碳管理(42%),此结果相信反映了该国监管要求产生的影响。自2020年起,所有拟取得「绿色之星」评级的新建筑物都必须达到减少10%隐含碳的目标,到2030年,隐含碳减排基准更将上调至40%。在未来12个月的营运阶段方面,使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42%)和重新校验(40%)均是受访者提高能源效益的关键策略。表2.2.1澳洲的强项强项(认为是发展十分/非常成熟的受访者比例)碳交易/抵销机制(67%)循环利用水资源(65%)能源监控系统和节能系统(65%)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58%)绿色建筑、工程和咨询服务的经验(58%)弱项(认为是发展十分/非常落后的受访者比例)高效回收建筑物料(23%)气候风险评估(22%)DfMA(15%)90个案研究:BatesSmart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专访了BatesSmartPtyLtd.总监PhilipVivian,了解采用木结构替代钢筋混凝土的理念,以及如何透过这种低碳坚韧的新兴材料营造更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取于自然,回馈自然重型木结构是一种可用作替代钢筋混凝土的新兴建材,其低碳坚韧的特性有助大幅减少澳洲的隐含碳排放,营造更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清洁能源融资公司(CleanEnergyFinanceCorporation)指出,减少建筑相关隐含碳排放的其中一个最有效方法是以复合木作为建材,相比使用传统钢筋混凝土能减少75%碳排放。因此,澳洲政府于2022年2月斥资3亿澳元推出木材建筑计划(TimberBuildingProgram),推动整个业界加快采用重型木结构建筑。不同类型的建筑均符合资格申请资助,包括商用办公楼、零售、工业、医疗和教育设施。33%26%30%27%42%28%41%36%20%22%26%38%40%40%42%42%0%20%40%旧物业改装大型木材建筑设计时兼顾后期的拆卸和回收控制并减少隐含碳亲自然设计/绿化景观重新校验现有建筑人工智能提高节能效率完整的施工周期碳管理图表2.2.4:澳洲拟于未来12个月采用的绿色建筑措施(占受访者%)区内平均百分比91重型木结构建筑《国际木制品期刊》(InternationalWoodProductsJournal)将重型木结构建筑形容为「以复合木制品作为主要结构物料的建筑过程」。在澳洲,常用的重型木结构建材为交叉层压木和层板胶合木,两者均具备高效强度和硬度,按相同重量比较,甚至比若干强度的结构钢更坚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与持续再生在建筑工程中改用重型木结构,每少用1公吨钢筋混凝土,便可减少900公斤的隐含碳排放。同时,重型木结构也具备再生特性。每生产1公吨干木材,大气中便会减少1.8公吨的二氧化碳。木材实际上会吸走大气中的碳含量,达到把碳封存于建筑之中的效果。以具有碳封存特性的重型木结构取代高隐含碳的钢筋混凝土,可大大减少建筑相关的隐含碳排放。当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完结时,木材也具备可再生能力。木板经拆除和清洁后,可在新建筑工程中作为较低级的非结构木材重用,达到尽量延长碳封存的效果。促进身心健康木通常会令人联想到树木和大自然,在室内环境使用木材,有助提升用户的身心健康。BatesSmart总监PhilipVivian形容:「木可带来温暖又健康的感觉,有助减少室内人士的压力,促进正面情绪。木本身的天然特质,使重型木结构十分适合用作建筑材料,加上在疫后时代,人们更注重健康概念,崇尚自然设计,令木结构建筑变得更为可取。」业界最初开始采用这种新建材时困难重重,包括面对诸多限制的监管环境、公众对木材安全性有疑虑、缺乏具经验的结构和防火工程师,以及技术限制等。在探索如何利用木材建造各类建筑的过程中,工程师针对遇到的难题成功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设计方案,务求用尽物料潜能,实现最佳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绩效。92挑战界限澳昱冠(Aurecon)是布里斯本展览中心市区重建项目的客户及建筑服务工程公司,希望为其700名员工建设新一代的可持续发展工作环境。25King楼高52米,是全澳洲最高的复合木制办公大楼,并创下全球最大复合木建筑楼面面积的纪录。在此之前,从未有中、高层商厦选用木材作为结构建材;这个建筑项目从地面到屋顶的梁柱结构完全由木材建造,将重型木结构建筑提升至另一个全新层次。地面层结构由混凝土建造,旨在防潮和防白蚁。然而,所有结构梁柱均使用层板胶合木,楼板和主力墙则为交叉层压木。结构平板的跨距为6米,因此柱的数量会比较多,但有助实现最佳的木材用量效益。梁柱的大小取决于所在坐向。由于向南的外墙较少受热,因此梁木的边缘位置较浅,楼宇装备设置收纳在其底部。核心位置和周边窗口采用较短的跨距,旨在缩小结构深度,以便容纳特别设计的区间,用于铺设主要楼宇设备装置网络。在建筑周期管理方面,与传统钢筋混凝土相比,木材建筑的设计时间往往需时较长,因为从一开始便需要就每个细节建立3D数字图档,以便进行精准设计和模块化,确保其后的实地建造过程能顺畅进行。另外,由于所有木料素材均是在工地外预制,因此可缩短承建商参与工序和实际建筑的时间。25King项目获得国内外多个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奖项,凭借其高效能和活力洋溢的设计备受赞誉,是未来工作空间的楷模。大楼所用的每平方米木材可减省185公斤二氧化碳排放,因而荣获以下环保评级:绿色之星—设计与建造v1.1(DesignandAsBuiltv1.1GreenStar)6星、澳洲国家建93筑环境评估系统(NABERS)能源使用6星、NABERS用水效益4.5星及NABERS废物管理3.0星。在促进健康方面,25King在2020年获得昆士兰州首个WELL铂金级认证(核心与外壳)。澳昱冠的合作伙伴联实集团(Lendlease)认为,项目所取得的环保认证有助吸引更多投资者。更上一层楼位于墨尔本南岸大道55号(55SouthbankBoulevard)的阿迪娜公寓式酒店(AdinaApartmentHotel)由BatesSmart设计,使用了5,300公吨交叉层压木,在1989年落成的6层高商厦加建10层,令都市活化再用更上一层楼。对BatesSmart而言,设计难度在于如何尽量扩大空间和效益,以容纳220间酒店客房和一系列设施。BatesSmart在设计时间已提出多个可持续发展程度各异的设计方案,并计算出相应的建筑周期总碳排放量,鼓励客户为环保多出一分力。Vivian解释:「由于交叉层压木的重量约为混凝土的20%,因此可在旧建筑上加建接近原本两倍的层数,提供13,000平方米的全新楼面空间,又可抵销大气中将近4,200公吨的二氧化碳。所有木材均采购自具有森林管理委员会(ForestStewardshipCouncil)认证的供应商,以确保林木采伐的可持续性。」在建造过程使用预制的交叉层压木不但能提高建筑效率,还可减少工地产生的废料和污染物。Vivian续指:「在加建10个楼层的整段施工期间,办公室租户仍能在原址继续工作。」为了呼应原有建筑的设计风格,上述加建项目没有太多外露的木材设计,这也是很多交叉层压木工程的典型特色。Vivian解释:「若要露出木材,便需要加上防火碳化涂层,加厚了的木材会变得过重。」为了向这座建筑94物的创新转型致意,地下大堂加入了木材装潢,添上一点柔和的气息,让访客感到宾至如归。作为世上最大规模的木材活化再用项目之一,南岸大道55号在2022年获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ouncilonTallBuildingsandUrbanHabitat)颁发翻新建筑奖,成为可持续市区活化的新典范。建立生态系统供应优质交叉层压木是澳洲重型木结构建筑的重要部分,既要确保物料供应稳定,也要进一步减少运输引起的碳排放。XLam于2018年在维多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边界开设的交叉层压木厂,正是切实的商业例子。随着越来越多重型木结构建筑项目竣工,设计和建筑从业员也累积了更多实际经验和专业知识。供应选项渐趋多元,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数目日增,慢慢建立起重型木结构建筑生态系统。澳洲当局也修订了国家建筑规范(NationalConstructionCode),放宽重型木结构建筑物(最高为8层)的相关核准规定,进一步推动木材建筑市场蓬勃发展。2022年2月,清洁能源金融公司推出3亿澳元的木材建筑计划,鼓励物业发展商采用重型木结构建筑。现时,重型木结构已不再局限于重复的楼层设计,而是逐渐延伸应用在各式各样的建筑形态上。展望将来澳洲近年经历前所未见的旱灾、山火和水灾,这些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灾害对澳洲的长远经济发展、国民健康及整体环境构成威胁。澳洲政府于2021年发布的《国家气候变化抵御和适应策略》(NationalClimateResilienceandAdaptationStrategy9)中强调,建筑物需要具备抵御气温上升和天灾9https://www.agriculture.gov.au/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national-climate-resilience-and-adaptation-strategy.pdf95的能力。木材具备显著的隔热效能,将继续成为传统建材以外低碳且坚韧的替代材料,为澳洲国民建造能抵御气候变化的安全生活空间。个案研究:UnitingCommunities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专访UnitingCommunities环境可持续发展经理PaulSmith,探讨位于阿德莱德市中心的垂直小区UCity如何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重新定义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小区协会(InstituteforSustainableCommunities)认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小区能有效管理其人力、天然和金融资本,以满足现时和未来需要。因此,可持续小区不仅只是能够持续发展的环境,还要具备可抵御社会和经济冲击的能力。世界银行将可持续小区定义为共融且具生产力的小区,能吸引社会上各个界别和群体轻易融入小区内的市场、服务和发展。优秀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和小区皆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会把利润重新投资于社会和环境发展项目,让城市与自然环境共融发展。业界深明,提升可持续绩效方能缔造更繁荣发展,因此各界从业员一直坚持努力创新,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共融又具韧性的新式小区。UnitingCommunities非牟利小区服务机构UnitingCommunities拥有超过120年历史,是首个根据澳洲国家碳抵销计划(NationalCarbonOffsetScheme)获认证为碳中和的南澳机构及澳洲慈善组织。UnitingCommunities凭借过往建立的稳固基础,在2019年发展具前瞻性的UCity项目,通过创新、履行社会责任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继续迈步走向未来。96UCity垂直村落2020年竣工的重建项目UCity楼高20层,坐落阿德莱德商业中心区,堪称是全南澳最可持续发展的建筑。UnitingCommunities不是要兴建另一栋千篇一律的甲级办公楼,而是希望构建首屈一指的社会和小区服务中心。为打造能满足不同使用者需要的独特、共融及多元小区,项目的发展定位是混合用途,包括退休住宅、为残疾人士而设的无障碍服务公寓、商用空间、功能中心、零售店,以及提供危机支持、青年服务、家庭和关系辅导、长者和弱势社群服务的社会服务中心。UCity结合通用设计及专为个别群体特设的空间,同时强调支持功能和独立性,在同一大楼内塑造截然不同的小区。位于三楼的InbariKu小区空间鼓励住客与用户互动,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情谊。UnitingCommunities也与Guildhouse合作,在UCity的公共空间中展出南澳杰出艺术家的作品,以传达重要的小区信息。南澳首个实现碳中和的整栋建筑物UCity是南澳首栋获得碳中和建筑认证的楼宇,而UnitingCommunities也致力确保建造过程不会带来碳排放,对所有建材进行生命周期评估,以挑选最为可持续发展的选项。原有建筑当中96%的物料获回收再用,而重建的新楼宇构架也是以回收所得的钢筋建造。与规模相近的新建筑比较,UCity能节省45%耗能和30%耗水量。大楼采用一系列节能措施,包括嵌入式电网、功率达55千瓦的太阳能系统、贯通所有生活空间的对流通风作用、能减少受热的遮阳设计和双层玻璃、反光屋顶涂料、节水装置和配备、单车架和充电站。UnitingCommunities希望致力抵销UCity的10年碳排放量。97成就UCity在设计和建筑两方面均获得绿色之星6星评级、NABERS能源使用4星,以及全国房屋能源评级计划(NaTHERS)7.5星。UnitingCommunities透过这个项目延续其致力丰富民众生活、团结小区的承诺。UCity获颁奖项包括2021年《快公司》改变世界创意大奖(建筑)、2020年GoodDesign社会影响力奖,以及澳洲房地产委员会2021年澳洲最佳混合用途发展项目创新与卓越奖。展望将来全球人口预计会在2050年前达到90亿,当中70%将居住在城市,都市密度将达前所未见水平。为确保市民能获得充足资源和所需服务,可持续原则将成为所有主要城市的发展推动力。面对人口急增,已建立起本地小区的都会枢纽将越来越受欢迎,城市不再只有一个市中心,而是可能有5、6个都会枢纽散布各处。建筑设计将会集住宅、工作、社交、农业等功能于一身,打造能满足居民一切需要的本地化可持续小区,在尽用空间之余又减少人均碳排放。随着更多不同背景和年龄的市民加入,小区会变得更为共融,促进跨文化和跨代交流联系。香港的机遇调查结果显示,澳洲受访者认为当地业界在建筑材料回收、气候风险评估及制造和装配式设计方面相对落后。海外承办商和发展商可抓紧机遇,填补有关方面的空缺。澳洲业界看到并肯定香港的建筑设计实力,认为香港建筑善于结合本地气候和碳排放评估,因此港商应可在气候风险管理方案方面找到机遇。调查及个案研究的受访者均认为使用绿色建材最富挑战性,受访者同时也指出,寻求在日后采用横跨整个建造周期的碳管理措施。设计用于评估绿98色建材的标准衡量表可支持业界监察整个建造周期的碳排放量,因此港商或可尝试在这个方向寻找新机遇。市场对气候风险管理及环保建材的需求殷切。港商对于以环保建材应对不同的恶劣天气具备实战经验,因此可与业界分享相关的建筑设计知识,作出宝贵贡献。业界应持续探讨和掌握不同建材能如何承受和适应气候风险,才能未雨绸缪,应对长远的气候变化。99日本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并于2017年成为首批正式制定全国氢能策略的国家之一。2016年4月,该国实施《建筑物节能法》,旨在进一步减少碳排放。日本政府在2020年9月公布修订该法例,把更多中型办公大楼纳入监管范围,自2021年4月起实施。在新标准下,该法例的适用对象由楼面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扩大至300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日本政府还提供高达500万日圆的10年期低息无抵押贷款,鼓励业主翻新现有房屋或建筑物,包括安装更多太阳能光伏板和其他绿色能源发电设备。发展绿色建筑的原因在日本,业者推行绿色建筑活动的主要原因是提高股东价值和打造品牌形象。从调查所见,改善企业商誉(42%)和增加资产价值/提升租金(42%)均获最多受访者选择,两者百分比分别较区内平均25%及24%为高。「全球房地产可持续标准」(GRESB)是一个用以衡量房地产投资组合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年度评估制度。随着参与该标准的日本房地产业者与日俱增,估计该国越来越多房地产业主会被投资者要求取得绿色建筑认证,以保持房地产组合的竞争力。第2.3章:日本100最多受访者采用和最具挑战性的绿色建筑举措在日本,自然通风(32%)是最多业者采用的绿色建筑举措,鉴于建筑物内部产生的热量较高,此举被视为设计净零能耗办公大楼的必要技术。日本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及被动式设计,包括循环利用水资源(30%)以及采光设计(26%),以实践绿色建筑承诺。高效利用能源是另一个主要领域,热门选项包括监测能源消耗(26%)和使用高效HVAC系统(26%)。另一方面,日本较少使用绿色金融(6%)和碳交易(8%),两者的比例都远低于区内平均水平(绿色金融为31%,碳交易为27%)。这或许反映相关绿色金融产品仍处于发展初期,例如东京证券交易所于2022年9月才启动碳信用额交易试点。18%34%19%28%25%24%23%41%25%24%10%12%16%36%38%40%40%40%42%42%0%20%40%母公司/股东提出的要求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物多样性财务及非财务的奖励改善租客/住客健康创造抵御未来风险的资产满足客户/租户需求降低运营成本鼓励实践可持续的商业活动改善企业商誉增加资产价值/提升租金图表2.3.1:日本发展绿色建筑的最主要及非主要原因(占受访者%)区内平均百分比101管理/减少隐含碳的措施在日本,减少隐含碳的主要方式包括提升结构效率以减少建筑材料(71%,区内平均为41%),以及使用低碳环保物料(43%)。调查结果呼应许多业者的看法,即日本的建筑和施工技术较为先进,尤其是在使用可持续材料方面。10%31%9%23%13%27%16%39%15%35%17%39%18%45%14%33%6%35%17%40%14%39%18%39%11%41%4%6%2%8%8%8%6%18%6%18%8%24%10%24%12%26%6%26%16%26%8%30%20%32%6%32%绿色金融面向制造及装配的设计#碳会计/碳交易使用可再生能源#环境影响评估#使用低碳及环保材料#空气质量检测与净化#使用高效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采光设计#监测和减少能源消耗#节约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水资源#有效利用材料以及降低材料用量自然通风图表2.3.2:日本最多及最少受访者采用的绿色建筑举措(占受访者%)区内平均百分比102对强项和弱项的看法日本业者对营运阶段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感满意,其中循环利用水资源(41%)、旧物业改装(40%)和高效HVAC系统(40%)都被选为主要强项。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建筑物的业主会定期翻新物业,以抵御频繁的地震,不少人都会趁着定期检查,安装更佳的绝缘和可持续HVAC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启动资金不足是发展绿色建筑的一大挑战。受访者认为原因是绿色金融发展落后(49%)。不过,日本银行已在2021年启动一项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贷款计划,以鼓励绿色倡议。受访者认为,绿色建筑和工程的专业知识以及DfMA是其他两个发展落后的领域。30%28%37%44%39%49%41%29%29%29%29%43%43%71%降低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购买碳信用/证书使用碳评估工具来测量隐含碳要求供应商披露碳排放水平以改造代替重建旧有建筑使用低碳环保物料提升结构效率区内平均百分比图表2.3.3:最多及最少受访者采用的绿色建筑措施(占受访者%)表2.3.1:日本的强项强项(认为是发展十分/非常成熟的受访者比例)循环利用水资源(41%)旧物业改装(40%)高效HVAC系统(40%)弱项(认为是发展十分/非常落后的受访者比例)绿色建筑和工程的专业知识(51%)商业机构提供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49%)DfMA(47%)103未来12个月的措施对于在未来12个月推行绿色举措,日本受访者似乎不如其他市场积极,且倾向聚焦于施工规划阶段。最常见的包括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24%)、完整的施工周期碳管理(16%)和气候风险评估和管理(14%)。根据估算,日本的建筑工地工人数目到2025年将减少130万,因此政府和业者正努力采用智能建筑技术,以维持并提高日后发展绿色建筑项目的能力。个案研究:日建设计日建设计株式会社(NikkenSekkeiLtd.)的堀川晋(SusumuHorikawa)和AiNampo接受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专访,讲述该公司如何通过其专有的「小区能源管理系统」(CEMS)和被动式设计,优化能源消耗以实现净零建筑。20%26%27%29%34%36%42%37%6%6%8%14%14%16%16%24%0%20%被动式建筑设计大型木材建筑控制并减少隐含碳设计时兼顾后期的拆卸和回收气候风险评估施工周期碳管理亲自然设计/绿化景观人工智能改善施工流程图表2.3.4:日本拟于未来12个月采用的绿色建筑措施(占受访者%)区内平均百分比104制定适切的ESG路线图日建设计是日本其中一家最早提供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设计公司,多年来凭借出色的建筑设计,获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颁发多个科技奖项,对日本的建筑设计影响深远。当项目客户想采用绿色环保方案,或符合政府于2015年实施的强制性能源规定,日建设计便会为项目制定适切的节能规章,尽可能提高每幢楼宇的能源效益表现。试点项目采用的技术其后会推广到当地其他发展计划。由于地产发展商和投资者重视成本,因此日建设计必须在成本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取得平衡。顾问会与客户密切合作,并提出以下问题,从而了解客户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公司或客户的成本会否因投资并坚持可持续发展而增加?•企业是否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定才可获本地银行贷款?•如何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毋须大幅增加成本(例如以更简单的设计保持建筑物温度)?•如何避免为建筑物订立过高规格以尽量减少能源消耗?能耗情况一目了然日建设计的一大优势,就是在项目完成后,建筑师与机械、电气和管道工程师仍会保持紧密合作。在完工后,该公司会验证及评估每项结构的环境表现,例如室内环境、能源消耗等,以调整建筑物的各项设定。该公司会在选定的建筑物内安装大量环境传感器和设备,进行为期两年的监测,以收集数据。日建设计通过多个系统在线上集中监控建筑物内的传感器,毋须到现场收集数据。多年来,该公司仔细监测每幢建筑物的内置传感器和系统,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05日建设计工程技术总部首席执行官堀川晋表示:「公司可以通过图像展示各幢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安排和优化各幢建筑物的调校和维修次序。」其后,监测结果会在学术会议上公布。日建设计一直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以提高与会者的绿色建筑意识。优化智慧能源近年来,日建设计参与区域性智慧能源优化项目时,都会善用信息及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MinatoAqulsEnergyCenter10是日建设计的主要项目之一。这个中央枢纽专门管理为整个名古屋港区供应能源的系统。小区能源管理系统(CEMS)管理当地能源供应,把燃料来源和变电站设施联系起来,并优化区内商场、公园及综合大楼等设施之间的能源网络。该系统根据积累数据及天气状况,实时模拟能源需求预测,并进行遥距调校,以优化当地的能源供应。该系统的目标是通过人工智能和信息及通信技术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能源管理系统的使用率。堀川晋谈及当中的好处时表示:「港区安装该系统后,二氧化碳排放率较1990年降低65%。」善用天然资源日建设计在最新项目中使用自然通风、水循环和采光设计等被动式设计。一如定量调查所指,通过被动式设计善用天然资源是日本最常见的建筑方式之一。10https://www.nikken.jp/ja/dbook/sustainability2022en/pageindices/index6.html#page=7106巧妙运用借景借景是一种建筑设计方法,将周边环境的翠绿景观融入建筑里,犹如借来的风景。以MeijiAdAgency总部大楼为例,大楼经过精心设计,利用活动窗户将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巧妙地连结起来,成为一座开放的绿色建筑。调节式照明系统随着工作模式变得多样化,员工可以较自由地选择工作地点和时间,办公室照明的设计也必须灵活多变以适应不同用途。例如,设计得宜的工作间可以吸引员工留在办公室工作,并允许使用者选择属意的照明环境。调节式照明系统可以融合日光和人工照明,有助减少能源消耗,切合用户需求。重新设计空调系统应对新冠疫情日建设计的单向、短循环及恒常送风空调系统,有助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室内环境,减少新冠疫情的传播风险。有别于以室内气流循环送风的传统系统,日建设计的系统把室内与室外气流分开,有助降低空气散播病毒的潜在风险。鉴于日后办公室内的员工密度可能降低,该系统可以调节功率以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展望未来2021年初,日建设计发表《气候非常事态宣言》,表明该公司的愿景是平衡经济活动与脱碳的需要,令两者互相兼容。该公司计划通过减少工作场所、城市及建筑设计的运作排放及隐含排放,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日建设计正为绿色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措施订立新标准。大纲于2023年完成,预计可成为日本业界的准则。107个案研究:竹中工务店竹中工务店(TakenakaCorporation)是日本一家大型承建商,该公司的YouKawauchi和HirokiTakehara接受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专访,介绍他们如何通过旗下的专利地下废物处理系统MethaFarm,回收及处理厨余用作发电和供暖。今日废物变成明日资源竹中工务店是日本主要的总承建商之一,为响应全球履行《巴黎协定》的行动,该公司已制定长远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涵盖办公室和工作场所的节能活动、科技应用以及绿色采购等。竹中工务店订立范畴1至3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到2030年为35%,到2050年达80%。为达到目标,该公司制定了明确的行动指南,主要行动包括推动废物回收以及加强建筑物通信系统。转废为能MethaFarm系统是竹中工务店发明的地下废物处理系统,通过化学分解有效地回收及处理厨余用作发电和供暖。该系统每天可以处理两公吨厨余,表现稳定且符合经济效益。较小型号现已面世,每天可处理1公吨厨余,适用于更广泛的客群。每套MethaFarm系统均包括一个放置在建筑物底层的甲烷气体产生器。商场及楼宇设施的厨余经收集后会过滤成固体或半固体厨余,再由甲烷发酵箱处理,产生高效可燃的沼气用作发电和供暖。剩余废物将由系统液化,然后经排水系统处理,毋须另行运送。此外,由于回收过程在系统内处理,快捷简易,与传统的处理程序和物流运输相比更加卫生整洁。108以大阪阿倍野Harukas大楼为例,该建筑物的MethaFarm系统每天可处理两公吨厨余和600立方米厨房废水,产生浓度约70%、300至350立方米的甲烷气体。该套系统的最大发电量约为10千瓦,但以供暖为先,发电为次。具体而言,每天可减少约170公斤废料淤泥,每年减少排放约270公吨二氧化碳。在2022年和2023年,日本多个建设项目已经或将会安装MethaFarm系统。该系统是一项专利产品,客户可于系统运作10年后取回初始投资。新设计能够处理多达3公吨的厨余,视乎已安装的系统规模。由于大多数亚洲建筑物无法利用或安装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例如太阳能板,该公司认为通过厨余处理系统开发能源的潜力相当庞大。多元化建筑废料回收竹中工务店自2017年以来推行3R活动,即回收(Recycle)、再用(Reuse)及减省(Reduce),在工地将废料分类,减少建筑废料数量。该公司一直鼓励工人通过分类来减少产生混合废料,在2019财政年度,其建筑废料回收率达92%。为提高凸版印刷(ToppanPrinting)深谷工场的物料回收率,竹中工务店检查物料的工业废料成分,然后采用新的回收方法,将废塑料细分为PVC管、硬胶及乙烯基包装材料等。此外,该公司采用简单的分类规则,建立创新工业废物堆场,以及改造前后重用清单。结果,工人实现86%的物料回收率(目标为80%或以上)和99%的总回收率。这些活动在2019年获日本国土交通大臣颁发奖项,表扬其推动3R的功劳。节能低碳水泥竹中工务店还与鹿岛建设株式会社(KajimaCorporation)和电化株式会社(Denka)共同研发节能低碳水泥。这种水泥以炼钢副产品高炉矿渣为主要原料,再加入以回收混凝土制成的粉末,以及可以硬化高炉矿渣和减少收缩的特别材料。以前的回收混凝土仅源自回收石料,现在能够重用粉末,为全面回收混凝土开辟新途径。109开发楼宇通信系统为简化竹中工务店与楼宇营运商的楼宇管理工作,该公司建立了楼宇通讯系统,以联机遥距管控楼宇。该系统设有统一界面,可优化各幢楼宇的能源消耗,并与东京电力公司(TokyoElectricPowerCompany)和其他电网协同运作,以优化用电情况。在电力供应短缺时,东京电力会要求楼宇营运商降低各电网的电力消耗。该系统会自动选取最理想方式,调校空调和照明系统以降低用电量,有时也会启动楼宇的独立发电机以弥补电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业主拥有的建筑物越多,该系统的运作效率便越高。展望未来为降低碳排放,日本政府修订木结构建筑的规定,鼓励以木材代替水泥。竹中工务店是日本数一数二的高层木结构楼宇建筑商,正兴建更多局部或全幢以木材建成的楼宇。此举可减少楼宇生命周期中,从设计、建造、翻新到拆卸的二氧化碳排放,并可鼓励森林保育和振兴区域经济。该公司的建筑项目设计出色,结构先进,续创佳绩。110香港的机遇促进日本绿色建筑发展的最大动力,是绿色建筑可以提高商誉和增加资产价值,带来商业利益。香港需要更多实质例证,以及由绩效主导的解决方案,证明投资绿色环保建筑可以带来可观的商业回报。鉴于日本本土市场对绿色建筑有一定需求,形成本土建筑方式,迈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了自给自足的价值链。这种情况也为香港提供与日本业者合作的机会,开发有共同利益的产品和技术,包括低碳材料评估和碳交易。日本业者通过开发替代能源、建筑材料或通风系统等先进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香港是亚洲最大的贸易枢纽之一,大有条件成为日本业者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市场上筹集绿色资金和推广技术的门户。111中国内地已为实现碳中和制定雄心勃勃的计划,目标是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四五规划》订出目标,要在2021年到2025年间将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分别降低18%和13.5%。2021年10月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订明了能源、制造、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等高碳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具体方向。2022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以加快发展低碳建筑。《规划》的内容包括提高新建建筑和基础设施的节能标准,以及大规模发展低能耗和零能耗建筑。《规划》还提出应用可再生能源、DfMA、改造既有建筑和公共基础设施,以实现碳减排和降低能源消耗。长远而言,内地将建立建筑能效基准,并实施全建筑周期碳排放评估。发展绿色建筑的原因受访者表示,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物多样性的发展(49%,区内平均为34%)是在中国内地发展绿色建筑的首要原因。这可能是由于《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提高了业主和发展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并推动建造业推行可持续发展举措。在中国内地,商业回报似乎并非发展绿色建筑的关键原因。降低运营成本(17%)、增加资产价值(17%)、提高企业的环境、社会及管治(ESG)评级(15%),以及履行母公司/股东提出的要求(14%)均非推行绿色建筑活动的主要原因。第2.4章:中国内地112最多受访者采用和最具挑战性的绿色建筑举措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公司的建筑物/设施已采取空气质量检测与净化措施(59%,区内平均为45%),以保障住户/用户的健康。尽管这些举措已获普遍采用,可是业者仍感到很难实施,因为相关产品可能无法应用于既有建筑环境。此外,有效利用材料以及降低材料用量(22%),以及节约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水资源(22%)都是中国内地极为普遍但也极具挑战的绿色建筑举措。自《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于2016年发布以来,中国内地的绿色金融领域迅速扩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近半数受访者(49%)曾应用绿色金融产品,远高于区内平均水平(31%)。在各18%20%24%23%23%25%29%43%35%41%34%14%15%17%17%29%33%33%36%37%45%49%0%20%40%60%母公司/股东提出的要求提高ESG评级增加资产价值/提升租金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建筑美感改善企业商誉改善户外环境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零碳排放鼓励实践可持续的商业活动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物多样性图表2.4.1:中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最主要及非主要原因(占受访者%)区内平均百分比113绿色建筑举措中,被动式设计最少人采用,可能因为该概念在中国内地业者中不大普及。管理/减少隐含碳的措施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推动上游价值链迈向绿色发展是管理和减少隐含碳的最有效方法,具体措施包括选择获得绿色认证的供应商(69%)、要求供应商披露产品/服务的碳排放水平(63%)和使用低碳环保材料(56%)。中国内地的业者通常会采取措施管理隐含碳,比例较区内平均为高。2%14%7%19%4%22%8%26%17%40%13%35%17%39%18%39%11%30%14%39%11%41%10%31%18%45%5%13%11%27%6%27%14%37%15%37%15%42%16%42%22%43%13%45%22%45%10%45%18%49%26%59%被动式设计大型木材建筑建筑信息模拟设计中加入可持续小区元素监察和减少能源消耗#环境影响评估#使用低碳以及环保材料#有效利用材料以及降低材料用量亲自然设计/绿化景观#节约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水资源自然通风#绿色金融#空气质量检测与净化图表2.4.2:中国最多及最少受访者采用的绿色建筑举措(占受访者%)区內平均百分比114对强项和弱项的看法业者认为,中国内地绿色建筑的强项在于循环利用水资源(74%)和商业机构提供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73%)。这项结果得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支持。根据有关数据,2021年中国内地的循环用水总使用量达到161亿立方米,比2020年增长18.9%。受访者又满意一些较先进的绿色建筑举措的现行发展,包括DfMA和气候风险评估(69%)。鉴于当局已为碳达峰和碳中和制定明确目标,业者期望会有更有效的碳交易/抵销机制(13%),提升价值链中不同持份者的排放数据质量。30%28%37%39%49%44%46%44%44%44%44%56%63%69%降低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购买碳信用/认证使用碳评估工具来测量隐含碳以改造代替重建旧有建筑使用低碳环保物料要求供应商披露碳排放水平选择获得绿色认证的供应商区内平均百分比图表2.4.3:中国内地管理/减少隐含碳的主要措施(占受访者%)表2.4.1:中国的强项强项(认为是发展十分/非常成熟的受访者比例)循环利用水资源(74%)商业机构提供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73%)DfMA(69%)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69%)物业与设施管理(69%)气候风险评估(69%)弱项(认为是发展十分或非常落后的受访者比例)建筑周期管理(15%)碳交易/抵销机制(13%)能源监控系统(12%)115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全国覆盖5个典型气候区,与调查涵盖的其他RCEP成员相比,内地在应对不同气候方面也表现出优秀能力,这与内地在不同纬度发展绿色建设方面累积了丰富经验有关。未来12个月的举措未来12个月,内地业者将继续致力从设计到管理等不同范畴推动整个建筑周期数字化,包括探索人工智能改善设计过程(53%,区内平均为32%)、施工流程(49%,区内平均为37%)和提高节能效率(54%,区内平均为41%)。亲自然设计/绿化景观(55%,区内平均为42%)是保障健康和福祉的举措之一,目前也日益受到业界注视。在中国内地,越来越多租户倾向挑选注重绿色、健康和福祉的优质办公室。在一线城市,许多建筑物已取得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锋奖(LEED)或中国三星认证,办公大楼若是没有绿色建筑认证,往往很难吸引到高端租户。20%26%33%34%37%32%41%42%29%38%40%48%49%53%54%55%0%20%40%60%80%被动式设计大型木材建筑旧物业改装气候风险评估人工智能改善施工流程人工智能改善设计过程人工智能提高节能效率亲自然设计/绿化景观图表2.4.4:中国内地拟于未来12个月采用的绿色建筑措施(占受访者%)区内平均百分比116个案研究:朗诗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访问了朗诗绿色管理有限公司(LandseaGreenManagement)投资总监YiChengZhao,探讨以人为本的设计对绿色建筑如何重要,以及最新的数字科技如何帮助建造绿色住宅。从标准生活到优质生活在中国内地,民众越来越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和优质住宅。朗诗绿色管理有限公司(朗诗)运用绿色建筑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以及完善的绿色建筑生态系统,提供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健康住宅。在2001至2021年间,朗诗在中国36个城市建造了150多个绿色住宅项目,总发展面积超过2,500万平方米。多年来,该公司获得98项国内绿色建筑认证,以及21项国际绿色建筑认证,更在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等9个城市成为首批获得绿色建筑三星认证的企业。朗诗已在内地房地产市场建立坚固的基础。投资总监YiChengZhao表示:「朗诗已连续11年入选『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这与我们专注实践绿色理念、奉行以人为本的原则有关。」自由方舟鉴于不同气候带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需求,朗诗推出了名为「自由方舟」(FreeArk)的智能健康住宅系统,把地热能等集中式能源和每所住宅的内部系统结合起来。「自由方舟」系统让居民可自行从8个方面调节居住环境,即温度、湿度、空气、声光、能源、空间、智能家居控制和预先规划。「自由方舟」设有可调节的新风系统及感应式辐射系统,可以帮助调节室温以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在换季期间,住户可随时随地通过智能家居应117用程序来开启除湿模式,以降低室内湿度,减少空气传播感染。Zhao说:「让住户使用应用程控居所,他们就能更容易地减少碳足迹。」朗诗旗下的张家港朗诗乐府便是其中一个采用「自由方舟」系统的项目。该系统因应当地气候和住户的需要,调节室内环境的各项细节,犹如量身定制一般,使家居在潮湿的冬天和多雨的夏天能一直保持舒适的温度和湿度。该项目入选《中国房地产报》编制的「2020年度十大绿色项目(住宅)」。「自由方舟」拥有百多项专利,至今已在中国内地16个城市获超过12,685户住宅安装。Zhao说:「安装了『自由方舟』的房地产项目,新房每平方米较同区溢价20%至30%,二手房则每平方米溢价15%至20%。」另外,顾客的重复购买率更高达50%。助城市实现低碳再生现时,由于内地市区旧建筑的能效较低,在结构和功能上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房地产行业的焦点正从土地开发转移至城市更新。朗诗推出了房地产基金平台「朗诗青杉资本」(LandseaGreenFirCapital),所管理的股权基金资产规模超过120亿元人民币,覆盖内地一二线城市20余个城市更新项目。上海张江朗诗中心前身名为嘉利大厦,是一座有20年历史的办公楼。朗诗青杉和平安不动产收购嘉利大厦后,将其改造为一座智能化的绿色办公楼,易名为张江朗诗中心,成为张江高科技园区一个成效显著的升级改造项目。张江朗诗中心的改造工程,包括将旧有照明更换成LED灯,以及安装自然排烟系统、可变制冷剂流量(VRV)多联机系统和楼宇自动化(BA)智能监控系统,从而有效管理空调和暖气系统的能耗,令供冷和供热的能耗分别降低20%和60%。该大楼还设有实时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以保护用户的健康。118上述更新改造工程广受业界认可,为发展商赢得多项殊荣,包括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颁发的「年度城市更新项目卓越奖」、IREM中国在亚太商业不动产C2峰会上颁发的「2021年优秀资产管理项目奖」,以及获得WELL(健康建筑标准)认证。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减少碳排放朗诗致力构建更广阔的绿色生态圈,推动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发展,当中涉及整个建筑生命周期的规划、采购、施工、营销等工作,以及鼓励客户、员工、业者和小区携手实现环保目标。绿色规划朗诗从规划阶段开始,已帮助潜在用户将当地的微气候状况和使用者的需求融合起来。为此,该公司进行一系列微气候环境模拟分析,以找出最具可持续性和最有效的设计。关于阳光、太阳辐射和风的分析有助确定适合人类活动的区域,并促进不同功能的分区规划。例如在天津朗诗乐府的规划中,每个功能活动区的空间形态设计师和植物设计师,都会根据微气候环境模拟结果进行设计,致力提高住户的舒适度。此外,该公司也评估了潜在的噪音污染,包括附近的交通流量和其他可能制造噪音污染的活动,并在噪音水平高的地方种植树木作为隔音屏障。绿色采购朗诗秉持只采购绿色材料的原则,订立公开透明的采购政策,对供应商进行系统化的资格和绩效评审,确保采购行为对环境负责。自2016年起,朗诗在招标书中对上游供应商的环保合规情况进行审查,明确要求投标者和供应商为其「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蓝图」下的环保认证提供证明文件。此外,朗诗全程追踪供应链合规情况,确保采购木制品的每个环节均符合法规。在2021年,该公司采购的木材均来自已知源头,并附有树木种植场的原产地证书、木材工厂的采购发票,以及加工商的采购订单。在严格的119采购管理下,朗诗建立了一条对环境负责的供应链,鼓励不同持份者迈向低碳转型。绿色建筑朗诗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低碳应对模式,以推动资源节约和碳排放管理。该公司首先会精心规划工地布局及设计环形通道,提高施工效率和减少占地量,从而优化土地利用;在土壤保护方面则会建设地表排水系统和速生植被,以减少施工地表径流造成的土壤流失。此外,朗诗还会采取措施控制粉尘和水污染,包括在进行土方工程时设置屏障,并建造化粪池、隔油池和沉淀池以处理废水。在建筑垃圾管理方面,朗诗秉持尽量减少废弃物的原则,在工地现场进行建筑废料分类以供场外回收,推动回收再用率达到30%以上。西安朗诗乐府项目体现了精细的绿色建筑规划,特点包括施工层全面封闭、无可见泥土、粉尘污染少等,大大改善了施工环境。绿色营销为减少实体营销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朗诗建立了数字地产营销平台,减少传统实体营销导致的浪费。该公司最近采取的举措包括绿色网上营销,以及研发出「朗诗健康家小程序」,在网上提供项目展示、活动注册、数据通讯和数据分析等服务。此外,客户还可以通过扩增现实(AR+)直播,随时随地一睹新建房子的样貌。120个案研究:戴德梁行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专访了戴德梁行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服务高级副董事陈夏青,了解该房地产咨询公司如何提供全周期的绿色增值服务,以及数字化如何加快综合大楼设施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步伐。一站式绿色服务戴德梁行历史悠久、信誉昭著,自1993年起踏足中国内地市场,提供房地产咨询、物业估价和设施管理服务。该行在「全球最佳投资代理」评选中名列前茅,更获亚太区房地产大奖(APPA)评为「中国最杰出房地产代理」和「中国最杰出租赁代理」。同时,该公司也获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颁发多个奖项,包括「2022年可持续发展奖」。随着各行各业踏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戴德梁行担当业界的领头羊,率先在2017年成立「可持续发展服务平台」,并运用其专业知识,在建设、资产和公司3个不同层面,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跃层凤凰卫视是中国最大的民营广播公司,其圆环形总部「凤凰国际传媒中心」座落于北京朝阳公园西南角,于2014年竣工后迅速成为北京的新地标。除了广播制作和媒体办公的基本功能外,建筑物还设有大量开放式空间,为公众提供互动体验,体现了创造生态环境外壳的独特营运理念,同时以「跃层」的概念包含各个功能区。在两个独立的办公楼之间,建造了连续的台阶、景观平台、空中坡道和交叉的自动扶梯,使建筑物的室内空间充满活力和动感。121凤凰国际传媒中心已成为节能和减排的典范。低碳原则凤凰国际传媒中心的建筑设计采取了低碳原则。建筑师没有在光滑的表面上设置排水管,而是让雨水沿着结构肋材自然流落收集池,收集到的雨水用于艺术水景和灌溉等循环用途。建筑物的光滑表面和圆形设计也缓减了四周高楼大厦产生的严重街风效应。近年,凤凰卫视采取进一步的节能减排措施。有别于传统办公楼,凤凰国际传媒中心是一个集办公区、广播室、制作棚和展览区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建筑,这一点增加了物业管理和能耗监控的难度。戴德梁行作为凤凰国际传媒中心的设施管理顾问,采用了建筑物自动化优化系统来管理各项设施。中心内安装了过百部传感器,用于控制温度、湿度和暖通空调(HVAC),以及实时监测碳排放。设施管理人员可随时查阅相关数据,然后主动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中心的优化系统也符合低碳设计122的原则。中心巨大的中庭顶部是广阔的玻璃幕墙,可营造烟囱效应促进空间通风。新的组织结构要执行低能耗和低碳设施管理,困难之处在于对操作人员的教育,因为对一些人来说,低碳概念和使用建筑优化系统仍是相当新的事物。戴德梁行引入了新的组织结构,将绿色建筑工程领域的专家纳入营运团队,并制定指引,就最新的可持续作业方式对客户服务人员和保安人员等前线员工进行教育和规范。数字化数字化也有助减轻监控整个综合大楼的难度。专有的数字应用程序「e-设施」能收集和显示机房、功能空间、办公空间和停车场等重要区域的各项实时数据,包括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和风速等。设施管理人员可以此监控环境,并在某些参数超过阈值时采取远程主动管理。例如,当媒体中心举办公众活动时,设施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洗手间区域的使用量来调整清洁服务的频率,令用户更感舒适。成绩理想在戴德梁行提供的顾问服务下,凤凰国际传媒中心在营运6年后获得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锋奖(LEED)的绿色建筑铂金级认证和LEEDO+M(既有建筑物或建物局部修改)的绿色建筑铂金级认证。为达到国际环保建筑标准,中心经过一番努力,2019年的用水量和能耗水平分别比2016年下降10.5%和19.4%,而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1.43公吨二氧化碳)也低于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可以说,凤凰国际传媒中心为新建和既有建筑物树立了减碳的典范,让内地项目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123绿色金融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已逐渐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可以从人们日益肯定绿色建筑和负责任投资反映出来。戴德梁行作为绿色评估机构,于2022年协助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发行第一期绿色定向资产支持票据(CMBN),总规模达100亿元人民币,并获得AAA评级。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位于珠江新城核心区,属于LEED金级绿色商用物业资产,是广州建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该建筑物在结构、低碳设计、环保、节能、安全和效能等各方面均走在行业前端,并且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低碳环保材料陶瓦玻璃制成幕墙的高层建筑。在可持续发展的优点及办公室、公寓和酒店收入增长的吸引下,许多投资者都购买其绿色债券。自内地于去年推出首批中国公募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C-REITs)以来,相关产品在市场势头日盛。部分产品已获基金认购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成为最受欢迎的资产管理产品之一。戴德梁行作为于REITs行业服务多年的估值机构,已为10只公募REITs的上市事宜提供估值服务,资产类型包括仓储物流、产业园区、标准厂房、可负担出租房屋和环保资产。香港的机遇定量调查再次肯定香港在内地提供设施管理服务方面的卓越表现。香港具备的优势包括将改造服务以及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相关的建筑和设施管理做法引入内地市场,例如室内环境监测和控制系统。高层建筑物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多变天气管理经验,也可以整合到数字化设施管理解决方案中。为加快建造业的低碳发展,中国内地正积极推动使用环保材料,以及回收废旧材料。然而,内地目前还缺乏系统化的材料评估和便于使用的材料选124择平台。因此,香港可以提供一站式的测试、检验、认证和价格质量比较平台。虽然从业人员普遍满意内地市场的绿色金融产品,但在发展高效的碳交易/抵销机制方面,香港业者仍然受到追捧。凭借过去C-REITs在香港上市的成功经验,香港可以吸引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物业组合,例如公共基础设施、娱乐公园和工业园区,为可持续发展的投资开创机会。125新加坡签署了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格拉斯哥气候公约》,承诺在2030年前将其碳排放降低36%,并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由于建筑物占新加坡总用电量近40%及温室气体排放量逾20%,因此与上述议题息息相关。该国的《绿建筑总体规划》(GreenBuildingMasterplan)自2006年推出以来,一直全速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希望确保到2030年,80%的新发展项目为超低耗能建筑(实现至少节能达60%),而一级建筑物的能源效益则比2005年的水平提高80%。为达到新加坡建设局「绿色建筑标志计划」(GreenMark)的强制性标准,建筑物业主必须探索高效可行的方法来减少用电量和降低碳排放。发展绿色建筑的原因新加坡受访者主要出于环境原因发展绿色建筑,其次是社会原因。除减少能源消耗(52%)外,有相当比例的受访者视改善室内空气质量(42%)为发展绿色建筑的一大原因。这是由于当地的外来劳工宿舍先前爆发新冠疫情,引起全国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关注。因此,疫情过后,确保室内空气质量和通风良好成为新加坡国内绿色建筑不可缺少的元素。另一方面,最少受访者视满足客户/租户需求(14%)和改善企业商誉(14%)为投资于绿色建筑的原因。第2.5章:新加坡126最多受访者采用和最具挑战性的绿色建筑举措新加坡天气常年炎热潮湿,因此使用高效HVAC系统(48%),以及空气质量检测与净化(46%)是该国最普遍的绿色建筑举措,两者都较区内平均的33%及45%为高。然而,业者仍觉得在采用切合当地环境及气候/微气候的建筑设计(26%),以及使用高效HVAC系统(18%)方面存在困难,显示他们希望相关设计和产品能有所改进。尽管新加坡绿色建筑委员会(SingaporeGreenBuildingCouncil)已于2010年推出「绿色建筑产品认证计划」(GreenBuildingProductScheme),为可持续建筑材料和产品设下基准,不过由于数据仍然不足,难以进行系统性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估,故业界普遍依旧认为使用低碳以及环保材料(18%)具挑战性。亲自然设计/绿化景观(22%)目前并未获广泛采用,不过40%的业者表示会积极考虑在未来一年推行此类举措,减轻该国人口密度高的负面影响。现时,新加坡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约8,000人。25%24%19%35%29%18%26%41%26%43%14%14%16%28%28%30%30%36%42%52%0%20%40%60%改善企业商誉满足客户/租户需求获得财务及非财务的奖励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零碳排放改善户外环境母公司/股东提出的要求减少用水量鼓励实践可持续的商业活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能源消耗图表2.5.1:新加坡发展绿色建筑的最主要及非主要原因(占受访者%)区内平均百分比127管理/减少隐含碳的措施在新加坡,业者管理和减少隐含碳的方法涵盖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使用低碳环保物料(69%)、以改造代替重建旧有建筑(54%)以及降低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54%),三者均较区内平均的49%、39%及30%为高。2%14%11%30%9%23%14%39%17%40%16%39%6%35%11%41%17%39%17%31%18%39%18%45%14%33%4%20%4%22%6%24%16%36%14%38%12%42%4%42%16%42%18%42%26%44%14%44%16%46%18%48%被动式设计亲自然设计/绿化景观面向制造及装配的设计#节约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水资源#监察和减少能源消耗#使用可再生能源采光设计#自然通风#使用低碳以及环保材料#切合当地环境以及气候/微气候的建筑设计有效利用材料以及降低材料用量#空气质量检测与净化#使用高效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图表2.5.2:新加坡最多及最少受访者采用的绿色建筑举措(占受访者%)区內平均百分比128对强项和弱项的看法超过50%的受访者将绿色建筑发展的整体水平评为非常成熟(28%)和十分成熟(26%),反映业者的满意度高,两者的比例都较区内平均的19%及22%为高。新加坡的「绿色建筑标志计划」是第一个专门因应热带气候设计的绿色建筑评级系统,受访者认为该计划是该国的最大强项(80%)。此外,他们普遍对营运阶段的绿色建筑举措更有信心,尤其是物业与设施管理(78%)、循环利用水资源(68%),以及能源监控系统和节能系统(68%)。由于拆卸和建筑工地空间有限,受访者认为新加坡在建筑物料回收方面发展不足(18%),情况与香港建造业相似。46%41%30%39%49%46%46%54%54%69%选择获得绿色认证的供应商提升结构效率降低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以改造代替重建旧有建筑使用低碳环保物料区内平均百分比表2.5.1:新加坡的强项强项(认为是发展十分/非常成熟的受访者比例)绿色建筑认证(80%)物业与设施管理(78%)低碳以及环保材料的应用(74%)循环利用水资源(68%)能源监控系统和节能系统(68%)切合当地环境以及气候/微气候的建筑设计(68%)弱项(认为是发展十分/非常落后的受访者比例)高效回收建筑物料(18%)旧物业改装(16%)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14%)气候风险评估(14%)图表2.5.3:新加坡管理/减少隐含碳的主要举措(占受访者%)129未来12个月的措施随着新加坡的绿色建筑朝超低耗能的方向发展,业者正探索不同的智能能源管理策略,致力提高能源效益。因此,利用人工智能提高节能效率(56%,区内平均为41%)是最多受访者有意在未来12个月采用的绿色建筑措施。自2021年11月起,「绿色建筑标志计划」已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纳入评估之中,审核建筑物从采购到施工,再到使用期间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排放量。因此,完整的施工周期碳管理(50%,区内平均为36%)是未来绿色建筑运动的焦点所在。27%20%28%37%33%42%36%41%18%20%20%38%38%40%50%56%0%20%40%60%80%控制并减少隐含碳被动式建筑设计重新校验现有建筑人工智能改善施工流程旧物业改装亲自然设计/绿化景观施工周期碳管理人工智能提高节能效率图表2.5.4:新加坡拟于未来12个月采用的绿色建筑措施(占受访者%)区内平均百分比130个案研究:巴马丹拿建筑师及工程师有限公司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专访巴马丹拿集团(P&T)建筑师兼董事陈祖声(JoelChan)以及集团总监MarkOng,以了解综合建筑和预制中心(ICPH)如何加快预制容积式构造(PPVC)的发展,以提高施工效率和工人安全。这项个案研究并展示香港公司如何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成员国家集团内分享专业知识以及发挥影响力。建立本地PPVC生态新加坡政府致力提供优质公共房屋,在住宅项目引入PPVC概念(在香港又称为组装合成建筑法,简称MiC),旨在提高生产力和减省劳动力。为了推动公营和私营项目采用PPVC,当局推出多项措施,包括强制性计划、自愿性计划以及向公营机构和私营发展商提供各种补贴。近年来,新加坡已开始在当地建立PPVC生产设施以完善价值链,满足当地和区内对PPVC部件和组件有增无减的需求。因此,PPVC在组屋计划的使用率从2016年的6%上升至2020年的30%。预制组件在2000年正式纳入建设局(BCA)的可建造设计工作守则。及后,当局陆续公布更多政策措施,为PPVC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2013年,建设局批出为期30年的租约,在总面积12公顷的土地上兴建ICPH。中心内大多数生产工序都是自动化运作,确保生产优质预制组件、子组件和模块,供本地及海外项目使用。局方还与人力部合作制定场外建造特别计划,不仅为符合条件的PPVC设施提供较低外劳配额征费率,并会逐步减少现场工程配额,最终为当地建立PPVC人才供应渠道。从2014年11月起,新加坡规定政府土地出售计划下的非有地指定住宅,必须使用PPVC兴建。这些非有地大多数是兴建住宅和酒店项目。此外,当131局于2015年推出生产力创新项目奖励计划,资助注册建筑公司PPVC合资格成本的70%,鼓励建造业采用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技术,提高建造能力。建设局还推出公营部门建筑生产力基金,预留1.2亿新加坡元的支持基金,推动业界在公营领域项目采用制造和组装设计(DfMA)技术,包括PPVC、大型工程木材、结构钢和先进预制混凝土系统。在当局持续推动下,新加坡于2021至2022年共有35个公营和私营项目是以PPVC建成。PPVC的优点PPVC是一种施工方式,在工厂把内部饰面、固定装置和配件组合成模块,再运到工地以「砌积木」的方式安装。虽然钢和钢筋混凝土是最常见的PPVC模块种类,但混合式PPVC和工程木材等新式模块面世,有助进一步减少隐含碳排放。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根据建设局的资料,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使用PPVC可以减省多达40%劳动力和施工时间。现场工地的准备工作与工厂生产程序可以同步进行,当模块运抵工地后便可随即安装。PPVC的整体施工成本较低,包括节省按时计算的起重机租用成本,而大量采购和较少现场施工程序也可以减少建材和劳工成本。估计PPVC的成本较传统建筑项目少8%。减少建材浪费和碳排放在工厂生产的预制组件使用较多回收材料,加上可以精准计算材料用量,因此能够减少建材浪费。预制组件还可按精益生产原则,预早规划设计,避免无谓浪费。此外,这种施工方式毋须以重型车辆运送原材料,可减少运输时产生的碳排放。提升楼宇质量和工人安全先进的生产线、自动化技术应用,以及在可控环境下控制质量可以提升建筑规格和精准度。此外,建材毋须暴露于极端天气中,可生产更高质量的132建筑物饰面。P&T新加坡总监MarkOng说:「PPVC可以减低施工难度,通过高度自动化和机械化工序,兴建质量更高及更稳定的建筑物。」不过,PPVC也有缺点,就是使用大量初级建材、施工过程中隐含大量碳排放,以及并非交通基建的最理想建材。制造标准化组件虽然可以提升效率,但难免会牺牲了设计的多样性。PPVC先驱自1990年代初,P&T已在新加坡的公私营项目引进预制建筑技术。从2011年至今,该公司已经设计逾35,000个以预制技术建成的组屋单位,并累积了宝贵经验,有助推动其后的PPVC计划。新加坡最早一批以PPVC技术建成的楼宇是由P&T兴建,WestTerra便是第一座混凝土PPVC建筑物,南洋理工大学的北山学生宿舍则是第一座钢结构PPVC建筑物,后者在2014年以惊人速度,在短短19个月内完工,施工时间缩减了15%,劳动生产力也提高了40%。这个突破性项目赢得多个业界殊荣,包括2014新加坡建设局绿色标志白金奖、2014新加坡建设局建筑信息模拟金奖以及2015新加坡建设局通用设计标志金奖。P&T的首创设计能够配合建设局整合各项创新技术以提高生产力的愿景。此后,该公司也与建屋发展局和私营发展商紧密合作,继续拓展PPVC项目。综合建筑和预制中心(ICPH)为了在新加坡建立PPVC本土生产线,建设局制定了ICPH发展总体规划,向ICPH提供为期30年的租约。TeambuildEngineering&Construction于2016年5月签订合约,在DefuSouthStreet1建造ICPH,以增强其在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实力。133ICPH是一家高度自动化的制造工厂,为当地建筑商生产混凝土PPVC模块和预制浴室组件,有助减少依赖海外供应商,以及提高新加坡适应PPVC建筑技术的能力。P&T的ICPH4是新加坡第一座纯预制零混凝土建筑物,并曾在香港环保建筑大奖2021荣获优异奖。P&T香港董事陈祖声表示:「所有结构柱、梁和板材均在场外制造,毋须就地浇捣混凝土。工厂不仅向业界供应PPVC组件,也可以自给自足,确实是一大跃进,不论在新加坡还是香港都是首创。」该ICPH主要以建筑信息模拟和综合数字交付技术营运,并为培训低技术工人成为熟练技术人员作出支持,有助吸引新加坡民众参与建立本土PPVC人才库。展望未来由于PPVC可以加快建筑物的施工速度,协助新加坡人实现置业梦,同时推动建造业增长,因此,人们对减少碳排放目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集中兴建更多PPVC制造中心之外,业界也致力采用环保混凝土材料。资深业者还提出一些创新技术,例如3D打印,进一步精简模块组件的制造过程。Ong说:「今天,我们关注的是PPVC以及其中一种在香港称为MiC的DfMA模式。展望未来,我们还应该注意3D打印的发展,届时便毋须生产模具。」134个案研究:RSP和G-ENERGY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专访问了新加坡雅思柏设计事务所(RSP)执行董事ArSonnyChionh和G-Energy创办人VincentLow,探讨RSP如何兴建集可持续发展工作、生活和娱乐于一身的高楼大厦金凯源中心(CapitaSpring),以及G-Energy如何向新加坡及其他地区推介以绩效为本的能源解决方案。超越界限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2030(SingaporeGreenPlan2030)为该国制定实现净零排放的长远目标,涵盖可持续发展的五大支柱,即自然城市、可持续生活、能源重置、绿色经济和韧性未来。绿色建筑总体规划(GreenBuildingMasterplan)为建筑物环境订立更严格的可持续发展标准,以支持绿色发展蓝图2030。该规划旨在达致「2030年80-80-80」3个主要目标,即加快步伐绿化80%建筑物、新开发项目总楼面面积有80%属超低能耗建筑,以及最佳环保效能建筑物提升能源效益80%。RSP和G-Energy协助客户实现不可能的减排目标和效率,为东南亚的绿色建筑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概念成真过去65年,RSP共完成2,500多个不同类型的国际性项目。星耀樟宜机场是独一无二的可持续发展公营项目,由各领域的专才建成,正好体现RSP的设计理念:「丰富并改变人们的生活」。这个理念一直推动该公司再创高峰,保持新加坡企业在全球设计和建筑界的领导地位。RSP荣获多项国际及国内业界大奖,包括世界建筑节奖(WorldArchitectureFestivalAward)、FIABCI世界卓越大奖(FIABCIWorldPrixd’ExcellenceAwards)、MIPIM亚洲大奖(MIPIMAsiaAward)、全135球国际零售和休闲奖(GlobalRLIAwards)和新加坡建设局绿色标志白金奖。结合工作、生活及娱乐的生态系统全世界都在思考如何设计和建造办公室,在疫后吸引员工留驻。RSP在这方面引领潮流,通过金凯源中心展示具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建构可持续发展、灵活以及把工作、生活与娱乐融为一体的生态系统。金凯源中心于2021年竣工,是一幢280米高的空中绿洲,让银行、金融服务、地产、科技、法律和酒店等行业的大型跨国和本土企业进驻其中,也有住户租用大厦单位。可持续发展概念不仅融入大楼的设计和建造模式,也体现于用户的日常饮食和出行。绿色就是自然金凯源中心的总景观面积超过8,300平方米,相当于占地面积的140%。GreenOasis从17楼延伸到20楼,总高度达35米,种有80,000多棵逾130种植物,为新加坡著名的莱佛士坊中央商业区创造一片富生物多样性的天地。金凯源中心不单有助缓解市内的热岛效应,也照顾到人们在工作场所的健康和福祉。GreenOasis的热舒适性是来自楼上空调办公室的循环冷空气,员工可以在自然通风的环境下休息,欣赏新加坡的开阔景观。饮食和出行系统在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过程中,项目团队除致力减低能源和用水的碳排放外,也探索如何在饮食和出行系统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金凯源中心的屋顶设有新加坡最高的城市农场1-ArdenFoodForest,在5个主题区种植了150多种水果、蔬菜和香草,为同层的两家餐厅供应新鲜食材。游客可以通过农场直送餐桌的模式,体验自给自足的饮食之道。136在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2030中,其中一项达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是逐步减少用车。为支持该国的绿色交通愿景,团队在大楼周边建造了600米长的单车径,连接中央单车径网络。单车径终点也设有完善的配套设施,鼓励人们以单车代步,毋须驾车出行,借此改善周边的空气质量。选择可持续发展的施工方法和材料在可持续发展建筑创新方面,金凯源中心是新加坡首个在公共走廊、机房和梯间采用预制机械、电气和管道系统的综合发展项目,估计每个建筑模块可以减省43%至54%的生产工序。大楼施工时使用建筑信息模拟和虚拟设计及建造技术,生产力也提高了50%,并减少材料浪费。团队也致力控制建材的碳排放。Chionh说:「在选取建材的过程中,我们会特别在意产品是否环保。」根据凯德集团(CapitaLandDevelopment)公布的消息,金凯源中心约93%的可租用办公室楼面和零售面积已获承租,反映市场对绿色工作空间需求殷切。金凯源中心于2018年荣获新加坡建设局通用设计标志超金奖,2019年又荣获该局绿色标志白金奖。这些奖项旨在表扬RSP的工作高瞻远瞩,促进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建筑和生活方式。能源效益优化服务能源消耗管理向来是高层大厦营运的一大挑战。G-Energy的业务以人为本,了解客户的愿景、需要和关注,致力为每个项目提供最有效的能源解决方案。凭借亚太区最大的能源专家和认可绿色标志顾问团队,G-Energy与客户同步建设高效益能源系统。自2005年以来,该公司9次获颁东盟能源奖(ASEANEnergyAward),在亚洲参与逾1,000个绿色建筑项目,包括首个荣获绿色标志白金奖的购物中心、绿色标志正能源大厦和绿色标志(零耗能)商业大厦,多年来帮助客户节省能源成本达4.5亿新加坡元。137G-Energy首席营运总监VinsonChua表示:「我们采用独一无二的零资本开支模式,让客户自行设定目标,并引领他们逐步实现其能源效益目标。我们结合自家创意和现成技术,能够设计一整套达至最佳能源效益的系统。」SamwohSmartHub的建造和吉宝大厦(KeppelTower)的重建便是G-Energy与客户同步体验能源优化的例证。作为新加坡第一幢正能源工业大楼,SamwohSmartHub于2019年获建设局颁发绿色标志白金正能源认证。该大楼的冷却系统由太阳能直流水冷机驱动,在新加坡同类建筑物中开创先河。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及热能存储系统则有助优化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此外,大楼也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发电量至少达建筑物总耗能的110%。一系列节能措施令整体节能效果较基准高47.55%11。在吉宝大厦重建项目方面,G-Energy与系统制造商、建筑师、工程师及园境师合作,引入双线圈单风扇综合高效空气处理机组以实现节能目标。这系统配合综合控制双温冷水机系统,令空调设计系统总效益达到少于0.6千瓦/冷冻吨。11超低能耗建筑(SLEB)智能中心,www.sleb.sg/Building/GreenMarkBuildingsDirectory138吉宝大厦。图片来源:超低能耗建筑(SLEB)智能中心走出新加坡两家公司在本地市场闯出名堂后,开始与亚洲其他国家分享知识和经验,促进新加坡以外的可持续建筑发展。RSP在亚洲设有14个办事处,以中国和印度为重点,其跨领域专长有助把新加坡的「高密度宜居城市」概念推广至亚洲其他地方。RSP在中国内地完成斗门新城的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展现了该公司在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方面的实力。RSP精心规划当地的公路和铁路系统,跨越3条河流和6道河床,让城市生活与大自然融合,促进小区健康,也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在印度,RSP因首个综合可持续发展商业园区——班加罗尔国际科技园(InternationalTechParkBangalore)的出色总体规划而广为人知。该园区被誉为「印度硅谷」,RSP以独有的合作方式以及高瞻远瞩的设计意念,成为亚洲知名的新加坡本土设计及规划企业。139另一方面,G-Energy已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中国完成1,000多个项目。由于亚洲的地理形势十分方便人员流动,促进了知识、技能和技术在区内市场转移,背后的关键因素是可持续发展意识日渐高涨。展望未来由于亚洲区的数据有限,要实现「2030年80-80-80」的目标殊不容易。Chionh说:「当我们拥有数据可作比较时,就能进一步迈向净零排放目标。」因此,更广泛地使用人工智能来衡量和优化能源消耗情况,确实有助减少用能。为了使建筑物获得净零能耗建筑认证,建设局要求建筑物按超低能耗建筑标准运作,以实现最高能源效益。符合空调机械通风和全系统效益的严格标准是建筑物争取超低能耗建筑认证的最大难关。Chua解释:「一直以来,业界专注优化水冷机而忽略空气处理机组,缺乏专才处理空调机械通风和全系统效益问题。目前,我们已找到方法兴建超低能耗建筑物,并且相信『表现即服务』的商业模式可以保证达至超低能耗建筑标准。」140香港的商机新加坡与香港同样致力提供完善的建筑、工程及建造服务。这两个既友好又互相竞争的经济体面对类似的问题,例如劳工短缺、城市景观过于都市化等,因此两者大有合作空间,共同推动可持续建筑模式。一项量化调查显示,新加坡的受访者认为,改造改装现有楼宇尚未普及,不过这是他们期望可以在短期内(未来12个月内)实行的首5个绿色建筑方法之一。香港可以分享改造改装楼宇的经验和知识,协助新加坡加快现有楼宇的绿色转型。调查并显示,经证实的绩效数据及投资回报得到保证,是新加坡受访者选择绿色产品和服务的两大准则。因此,港商向新加坡楼宇业主推介绿色产品和服务时,必须提出以成效为本的解决方案。1412020年10月,韩国时任总统文在寅向国会发表讲话时宣布,该国将在2050年之前建成碳中和社会。2020年12月发布的《大韩民国2050年碳中和策略》(2050CarbonNeutralStrategyoftheRepublicofKorea)提出利用绿色创新和先进数字技术,为实现碳中和和建设可持续发展小区奠定基础。该计划的首要任务是在各行业扩大使用清洁能源和氢能,以逐步淘汰所有燃煤发电。随着韩国建立零能耗建筑标准,以及推行多项能源政策,规定公共、民用和住宅建筑须在2030年前实现零能耗,ZeroEnergyBuildingsNavigantResearch估计,当地零能耗建筑的市场规模将从2014年的8.6万亿韩圜,增加到2024年的20万亿韩圜。发展绿色建筑的原因韩国业者除重视减少能源消耗(52%)外,还十分关注建筑物租客/住客的健康(44%,区内平均为28%),积极对日常生活空间进行绿色改造。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零碳排放并列第三,两者各获40%的受访者选为发展绿色建筑的主要原因。韩国的绿色举措较少受经济原因推动,例如改善企业商誉(12%)、提升建筑美感(12%)和满足客户/租户需求(14%)等。第2.6章:韩国142最多受访者采用和最具挑战性的绿色建筑举措在韩国,最多受访者采用且最具挑战性的绿色建筑举措有监测和减少能源消耗(54%受访者会采用,28%受访者则认为具挑战性)、使用低碳以及环保材料(44%和22%),以及使用可再生能源(42%和32%)。被动式设计(10%)以及大型木材建筑是最少韩国受访者采用的绿色建筑举措。虽然建筑物采取零能耗措施可望带来长期节能回报,不过投资成本高昂仍然是推行上的主要障碍(请参阅表2.1.1)。以韩国首个零能耗住宅区NowonEnergyZeroHousingComplex为例,建筑成本便比传统替代方案高出约25%。25%23%24%21%25%29%41%35%28%43%12%12%14%28%30%30%40%40%44%52%0%20%40%60%改善企业商誉提升建筑美感满足客户/租户需求提高员工生产力创造抵御未来风险的资产改善户外环境鼓励实践可持续的商业活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零碳排放改善租客/住客健康减少能源消耗图表2.6.1:韩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最主要及非主要原因(占受访者%)区内平均百分比143管理/减少隐含碳的措施除使用低碳环保物料(56%)和选择获得绿色认证的供应商(50%)等常见策略外,韩国业者采用的方法还包括提升结构效率(50%,区内平均为41%),这种方法在区内不太普遍,大概反映韩国在结构工程方面具有丰富专业知识。7%19%9%23%2%14%11%30%18%39%18%45%14%39%13%35%16%39%6%35%11%41%17%39%17%40%5%6%8%14%0%22%16%32%18%32%12%36%6%38%16%40%32%42%10%42%18%42%22%44%28%54%大型木材建筑面向制造及装配的设计被动式设计#亲自然设计/绿化景观#有效利用材料以及降低材料用量#空气质量检测与净化#节约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水资源#环境影响评估#使用可再生能源采光设计#自然通风#使用低碳以及环保材料#监察和减少能源消耗图表2.6.2:韩国最多及最少受访者采用的绿色建筑举措(占受访者%)区內平均百分比144对强项和弱项的看法受访者普遍满意建筑物营运阶段的绿色举措,这可从高效HVAC系统(56%)、物业与设施管理(52%)、能源监控系统和节能系统(44%)等选项的受访者比例反映出来。韩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应用积累了不少经验,是这范畴表现较佳的原因之一。业者期望该国的碳交易/抵销机制更加成熟(38%),低碳/环保材料供应更加可靠(36%),以助减少隐含碳。37%44%46%41%49%33%44%50%50%56%使用碳评估工具来测量隐含碳要求供应商披露碳排放选择获得绿色认证的供应商提升结构效率使用低碳环保物料区内平均百分比表2.6.1韩国的强项强项(认为是发展十分/非常成熟的受访者比例)高效HVAC系统(56%)物业与设施管理(52%)旧物业改装(51%)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50%)能源监控系统和节能系统(44%)弱项(认为是发展十分/非常落后的受访者比例)碳交易/抵销机制(38%)低碳以及环保材料的应用(36%)高效回收建筑物料(34%)商业机构提供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34%)图表2.6.3:韩国管理/减少隐含碳的措施(占受访者%)%145未来12个月的措施随着韩国民众开始了解环保建筑的长期价值,旧物业改装(50%,较区内平均的33%为高)将是该国下一个绿色建筑趋势。由于当地比较重视建筑环境对民众健康和福祉的影响,亲自然设计/绿化景观(48%)也将成为改善租客/住客健康的软策略。个案研究:乐天工程建设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专访了乐天工程建设(LotteEngineering&Construction)建筑技术设计团队主管JimmyChun,了解这家韩国领先的建筑公司如何通过成立生态能源工作组,为行业可持续发展设定基准,并开发以氢燃料电池供电的净零楼宇。为绿色未来城市注入活力乐天建设是韩国领先的建筑公司之一,致力采用环保建筑和先进能源技术,建设可持续发展楼宇和城市,以支持韩国的低碳转型。在「保护全球环境」的愿景下,该公司采用以ISO14001为本的环境管理体系,于1986年成20%27%28%37%41%34%42%33%6%10%12%22%28%30%48%50%0%20%40%60%被动式建筑设计控制并减少隐含碳重新校验现有建筑人工智能改善施工流程人工智能提高节能效率气候风险评估亲自然设计/绿化景观旧物业改装图表2.6.4:韩国拟于未来12个月采用的绿色建筑措施(占受访者%)区内平均百分比146立研发中心,专门开发高增值的建筑技术,包括近年的绿色建筑和数字转换技术。乐天建设又在研发中心下新设生态能源工作组(EcoEnergyTaskForceTeam),可见该公司在开发绿色能源和建筑技术方面一直努力不懈。在韩国国土交通部举办的2021年施工能力评估中,乐天建设排第七位。在2018年第14届施工环境管理大赛中,该公司获得环境部部长奖。零能耗建筑综合设计韩国政府已经强制规定,从2025年起,所有新建楼宇均须实施零能耗作业方式。早在2010年,乐天建设便通过引入新的可再生能源来优化建筑能源计划,以探索零能耗建筑(ZEB)的概念。乐天世界塔(LotteWorldTower)是首尔的地标性摩天大楼,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设施,在2017年获得新建建筑(LEED-NCv3.0)金级评级。乐天世界塔的建筑核心是位于地库6层的能源中心,面积达20,000平方米,每年可提供大楼总能源用量的14%。水热能源设施每天从汉江接收50,000吨水,供应3,000冷冻吨(RT)水,为日常制冷及供暖提供所需能源。除水热能源外,大楼的电力有12%来自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以及从循环利用灰色废水和雨水,加上余热回收系统转换而来的能源。乐天建设建筑技术设计团队主管JimmyChun表示:「通过引入环保设计和技术,乐天世界塔每年可自行生产约14%的能源,从而减少32,000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每年种植850万棵20年树龄的松树。」147乐天世界塔。图片来源:乐天建设发展清洁氢燃料电池生态系统从2025年起,韩国的住宅大厦若有30户或以上,所用的能源至少须有20%来自新的可再生能源。乐天建设认为,就未来而言,蓝氢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理想能源,因此积极开发低碳清洁氢技术,以提供更多采用燃料电池供电的住宅。Chun指出:「当没有足够空间安装太阳能或风力发电设备时,燃料电池可以派上用场,且不受季节或气候影响。」目前,乐天建设已完成3个清洁氢燃料电池住宅项目,其中以首尔衿川区LOTTECastleGoldPark第三和第四座的发电能力最高,达150千瓦,另有5个项目正在建设中,总发电能力将达342千瓦,打开了燃料电池在建筑中应用的大门。为支持以燃料电池供电的住宅发展,乐天建设与韩国工业技术研究院签订协议,让该公司可使用高效液体催化剂生产清洁氢气。此外,该公司正参与由韩国贸易、工业和能源部牵头的新可再生能源核心技术开发项目,以148开发一种碳捕获技术模型,用于循环利用室内智能农场燃料电池捕获的二氧化碳。该公司正通过这些举措,建立一个涵盖生产到回收环节的清洁氢燃料电池生态系统,为实践氢经济铺平道路。自主研发环保水泥和混凝土乐天建设也在研究原材料的碳排放,以实现全建筑周期的碳减排。该公司参与了两项国家级研发项目,以发展二氧化碳固化水泥和二氧化碳吸收混凝土。如今,二氧化碳固化水泥的生产温度比以前低,并以二氧化碳代替水来固化水泥,而二氧化碳吸收混凝土的生产则涉及原位碳化技术,将排放的二氧化碳捕获、净化,然后再次注入混凝土生产。乐天建设已把二氧化碳固化水泥和二氧化碳吸收混凝土用于河内乐天商场(LotteMallHanoi)的建设上。二氧化碳吸收混凝土具有二级水密性,在固化过程中产生的水化热降低摄氏10度,90天后长期强度可提高20%。绿色混凝土施工方法使该项目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4,920吨。Chun表示:「我们在河内乐天商场项目采用环保混凝土技术,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因而声名大噪。」寻找潜在合作机会自研发中心成立以来,乐天建设积极与不同伙伴进行更多研发合作,致力开发高增值技术,建立创新环境。2021年5月,该公司举办科技创新大赛,借此发掘具合作潜力的企业,并将绿色新技术推向市场。EVAR的电力共享智能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是一种通过并联方式分配电力,以较低价格为电动车充电的技术。该项技术除了赢得大奖,更有机会149在乐天建设参与下实现商业化。乐天建设正计划将该技术应用于住宅大厦智能电动汽车充电技术试验平台项目。个案研究:熙林综合建筑师事务所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专访了熙林综合建筑师事务所(HeerimArchitects&PlannersCo.)负责人JaeyoungLee,了解这家韩国得奖建筑设计公司如何为低碳高科技未来城市松岛新城(NewSongdoCity)的发展作出贡献。为明天而设计熙林建筑是韩国多专业建筑设计公司,提供涵盖设计、施工和管理的一站式可持续发展综合服务。该公司在2022年全球建筑设计公司百强榜中排第11位,且曾参与韩国多个可持续发展建筑项目,当中以低碳高科技未来城市松岛新城尤其瞩目。建设未来之城松岛新城项目座落于仁川西海岸一幅1,500英亩的填海土地,发展上贯彻可持续发展、科技无处不在和连通性等关键概念,被广泛认为是全球最具未来感的城市。该项目由美国地产发展商盖尔国际(GaleInternational)、韩国建筑公司浦项建设(POSCOE&C)和仁川广域市牵头的公私营财团负责。自项目开展之初,盖尔国际就设想从零开始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航空城,目标是让松岛国际商务区80%的建筑物获得LEED认证。盖尔国际的坚定决心与熙林建筑的丰富经验结合,在松岛新城设立超过2,000万平方尺的LEED认证空间,是现时全球最多LEED认证项目集聚的地方。150自动垃圾管理系统是松岛新城获得绿色评分的可持续发展特色之一。Lee指出:「这个系统十分独特,所有垃圾会先在各栋楼宇的地库收集好,然后通过地下通道转移到处理设施。」随后,垃圾会自动分类、除臭,并转化为电力以备日后使用。为达到比同等规模的城市少用40%的能源,项目在城市和建筑物层面都采取了多种能源使用优化策略,包括安装太阳能板、地热供暖和制冷系统,以及雨水储存设施。客户希望将能源消耗数据传回给居民,鼓励他们在未来减少使用能源。除总体规划外,熙林建筑还参与了松岛个别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认证。标志性项目包括松岛浦项大厦(POSCOTowerSongdo)和第一世界大厦(FirstWorldTowers)。松岛浦项大厦和东北亚贸易大厦松岛浦项大厦的定位是成为松岛新城的地标,旨在于可持续发展和技术方面创下新高度。这座高305米的世界级大厦包含各种购物和住宿设施,且连接附近的新商业和住宅发展项目。熙林建筑以LEED银级认证为目标,采取了一系列被动式设计策略,例如采光、自然通风和节能HVAC系统。建筑物的内部施工方面使用了环保无毒的油漆、地毯和墙纸,以减少隐含碳,同时保障使用者的健康。这个面向未来的建筑物还配备完善的抗灾机制。大厦安装了全球定位系统传感器,确保可实时检测到任何震动、移位或变形,并确定相关情况对建筑物结构的完整性有何影响。151松岛浦项大厦。图片来源:熙林建筑第一世界大厦第一世界大厦是松岛新城首个住宅发展项目,新城65,000名居民中,有7,000人在该处居住。熙林建筑在第一世界大厦采用了韩国首个水冷系统。Lee表示:「住宅项目通常使用风冷系统,将空调安装在天花板上并连接到室外风扇(压缩机),可是室外风扇在运行时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有害物质。」水冷系统有助减少碳足迹,并提高能源效益。松岛新城许多建筑物从附近的热电联产设施购买地区热水。在发电过程中回收的废热产生的热水,可通过吸收式制冷机用于建筑物的供暖和制冷。152展望未来自《严重事故处罚法》实施以来,业界比以往更加重视施工安全。随着越来越多任务序改由机械代替建筑工人完成,组装建筑逐渐得到广泛采用。熙林建筑正研究将组装建筑应用于更多绿色建筑类型。Lee说:「组装合成建筑法(MiC)可简化施工过程,令施工效率得以提高,并改善安全和环境绩效。因此,未来我们应该把这种建筑法更广泛地应用于更复杂的商业建筑中。」该公司还致力推进Eunma住宅发展项目的重建工作。该项目位于江南大峙洞区,于1979年落成,包含28座高楼共4,424个住宅单位。2016年9月,熙林建筑与荷兰建筑事务所UNStudio经居民投票委任,将重新发展这个已有43年历史的住宅区,打造成「面向未来的全新生态设计」项目,同时将35层高的楼宇改建为50层高,以增加1,500个新住宅单位,并会加入以小区、景观和便利步行为重点的新花园景观。首尔的住宅大厦重建市场正逐渐发展,该项目被视为代表作,引起整个业界广泛关注。香港的机遇韩国受访者普遍认同建设高密度摩天大厦是香港建筑界的最大强项,因此,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的香港从业员大可借此与韩国同业分享相关建筑设计,以助当地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韩国则拥有丰富的设施管理经验,特别是旧物业改装的领域,所以就两地的合作空间而言,比较适合携手就建筑物周期的营运阶段开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作业方式。在支持绿色循环经济转型方面,资源管理已变得日益重要。配合扎实可靠的高楼大厦设施管理经验,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科技创新方案,香港有足够能力推动资源管理数字化,提升至智慧城市的水平。本港的一些发展商已开发出云端智能能源管理平台,以优化旗下位于不同地点物业组合的整153体能源表现。在业界持续的创新发展驱策下,相信香港在不久将来便能输出相关科技与服务。使用低碳环保物料及回收再用建材是韩国的新兴绿色建筑模式,但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这些方面的发展仍然落后。香港可以开发区域性的绿色建筑供应商平台,供寻求绿色建筑物料或方案的建筑师、承建商及发展商使用。调查受访者肯定香港在可再生能源及替代能源范畴的发展成果,因此也为香港业界造就机会,可分享有关替代能源工程的专业知识,以及提供建筑管理系统(BMS)和能源管理系统(EMS)解决方案。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及亚洲绿色融资枢纽,香港可运用相关优势,充当韩国业界的融资平台,助他们利用绿色资金开发可持续发展项目。154为了寻找香港的机遇,这项定量调查选取了RCEP区内其中5个市场,并访问当地业者对绿色建筑的一些看法,包括当地在绿色建筑方面相对落后而适合与海外合作的领域,以及未来拟采用的绿色建筑方法(参阅表2.1.2及图表2.1.4)。第3章:香港的机遇表2.1.2对绿色建筑发展强项的看法澳洲日本中国内地新加坡韩国评分最低的领域(认为是发展十分或非常落后的受访者比例)高效回收建筑物料(23%)绿色建筑及工程的专业知识(51%)施工周期管理(15%)高效回收建筑物料(18%)碳交易/抵销机制(38%)气候风险评估(22%)商业机构提供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49%)碳交易/抵销机制(13%)旧物业改装(16%)低碳以及环保材料的应用(36%)面向制造及装配的设计(DfMA)(15%)面向制造及装配的设计(DfMA)(47%)能源监控系统(12%)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14%)气候风险评估(14%)高效回收建筑物料(34%)商业机构提供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34%)155通过对上述5个RCEP市场的深度访谈和定量调查,我们可以评估香港的绿色建筑优势,并探讨香港如何能更好地与RCEP同业合作,因应不同客户的需要和市场趋势,提供适切的解决方案。在许多人眼中,香港是高楼林立、人烟稠密的国际都会,也是全球名列前茅的服务型经济体及国际金融中心,拥有根基稳固的检测及认证业。这些看法正正反映出香港在RCEP绿色建筑市场的优势,也有助香港向广大的亚洲市场推介自身的绿色建筑能力。亚洲区有多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都会区,密度堪称全球之冠。值得注意的是,在香港整体发电燃料组合中,核电12和可再生能源的占比相当高,在2020年约为28%。因此,RCEP市场的受访者认为,香港在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方面表现理想。12国际能源署表示,过去50年,核能应用减少逾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全球近两年与能源相关的排放量。20%26%27%32%33%34%36%37%41%42%10%30%被动式设计大型木材建筑控制并减少隐含碳人工智能改善设计过程现有建筑的改装气候风险评估施工周期碳管理人工智能改善施工流程人工智能提高节能效率亲自然设计/绿化景观图表2.1.4:拟于未来12个月采用的绿色建筑措施(占受访者%)156下列图表概述RCEP业者可能寻求海外合作的领域、各项市场趋势以及香港的优势。157图表3.1158调查问及受访者在不久将来(未来12个月)有意采取的绿色建筑措施,气候风险评估是最多受访者选择的5项措施之一。在澳洲、新加坡和韩国,气候风险评估尤其需要改善。事实上,RCEP市场对气候风险评估有很大需求,但相关评估系统和工具不足,可以为香港业者带来机遇。香港拥有水平卓越的检测及认证业,是地处亚洲枢纽的全球金融中心,经验丰富的建筑专业和熟练人才为数不少,可以在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效透明监管法规下提供服务。这些条件有助鼓励投资者、项目所有者和发展商为气候风险设定目标以及进行评估,满足投资者越来越高的期望,以及符合本地和国际对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报告和披露的监管规定。气候风险评估和披露方面,一些建筑专业人士在香港累积了大量成功经验,然后带到海外。由于上市公司乃至非上市公司均须披露气候相关财务信息,因此未来企业对气候风险评估方法和相关专业人士的需求势必增加。香港位于亚热带气候地区,经常受台风、暴雨和山泥倾泻影响,在应对变幻无常的天气环境方面经验丰富。创新的设计和完善的社会基础设施有助香港应对气候变化,对这个人烟稠密的城市来说非常重要。72%受访者认为,香港在设计概念和建筑技术方面出类拔萃,应对多变气候和建造高层建筑物的经验都值得RCEP区内多个市场借鉴。香港业者可寻求机会,就设计及建造能够应对多变气候的高楼大厦分享经验。由于香港很早已采用气候模型,因此房地产和物业管理业者意识到有庞大潜力开发共同界面,融合建筑信息模拟(BIM)、楼宇管理系统(BMS)、第3.1章:气候风险评估与设计顾问159环境管理系统(EMS)和其他气候风险评估工具,以满足RCEP成员国不同的本土需求。160RCEP的受访业者普遍对未来两年(未来24个月)采用绿色金融产品持正面态度,其中84%表示有兴趣使用更多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香港是个主要的金融中心,积极参与可持续金融发展,开发各类与RCEP有关的绿色金融产品时可以担当重要角色,满足持份者的需要。日本和韩国的受访者认为,商业机构提供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是需要改善的领域。因此,香港的绿色金融优势能够向RCEP市场提供所需的绿色融资解决方案。业者普遍对中国内地市场的绿色金融产品感到满意,也认同香港在绿色金融方面的优势。目前为止,香港是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许多内地公司包括房地产开发商和物业管理公司,都以香港作为企业库务和集资地点。因此,日后香港与内地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合作势将增加。香港是亚洲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拥有深厚的资金池,为世界各地的持份者提供全方位金融平台。香港在可持续金融创新方面发挥领导作用,举例来说,全球首笔美元计价绿色及社会责任债券,便是由香港发行以及安排在公开市场交易;还有更多资本工具,香港都可以提供。香港是充满活力的资本市场,在金融领域不断创新,帮助不少企业筹集资金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绿色金融枢纽。RCEP受访者表示,采用绿色产品的主要原因是提高公众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认可(72%),以及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性(60%)等。香港的绿色金融市场茁壮成长,富有活力,能为RCEP区内的房地产和物业管理公司提供有效渠道,向公众阐述其可持续发展策略。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庞大且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以及世界级的监管架构,汇聚领先的金融和专业机构、绿色评估与认证组织,也是国际投资者云集之地。第3.2章:绿色金融161此外,香港作为区内的绿色金融枢纽,是绿色企业和项目的首选融资中心,在协助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香港已经准备就绪,为有意寻找绿色融资、向潜在投资者推介环境、社会及管治方案的房地产开发商及其他业者打开门户。162这项定量调查显示,在建筑物的建造和营运阶段,对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相关作业方式的需求有增无减。37%受访者表示,有意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人工智能,41%则希望在降低能耗的过程中使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解决方案。往绩理想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供应商在RCEP市场势必大受欢迎,尤以澳洲、日本、中国内地和新加坡为然。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获公认为建筑物优化能源使用的关键所在,可以应用到不同领域,包括室内空气质量控制和净化;高效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HVAC)系统应用;节能和能源监控;循环利用水资源和废物处理。来自日本、中国内地和韩国的受访者表示,空气质量监测和能源监控是两项最具挑战性的环保措施。在香港,空调占建筑物用电量的最大份额,业者一直致力在地产发展和物业管理各个领域实现HVAC的可持续性。本地初创企业受惠于香港良好的研发环境,以及来自公私营界别的财政支持,一直引领香港的科技发展。除了日趋普及的智能电表和传感器、建筑信息模拟和数字分身等常见绿色措施外,在房地产价值链的各项环节中,业者与本地初创企业结成伙伴的情况也日益普遍,形成广泛的创新解决方案网络,用于实时监控能源效益、加强建筑安全和优化资源利用等范畴。为了从建筑物周期的最初阶段开始便可达致最佳节能和减排效果,一些企业甚至为项目拥有人和持份者创制或共同研发量身定制的数字和人工智能工具及解决方案。例如,建筑工地营运商以新兴的电池储能系统(BESS)取代柴油发电机,以解决隐含碳问题,该系统有望为RCEP市场内远离发电厂和电网的建筑工地供电。同样地,香港越来越多公司使用人工智能机械第3.3章:建造和设施管理数字化163人监控施工过程及外墙清洁工作,在劳动力成本高昂的RCEP一线城市尤具成本效益。此外,香港采用BIM、组装合成建筑法(MiC)和面向制造和装配的设计(DfMA)等先进施工技术,因此,技术转移是香港另一个有潜力与RCEP业者合作的领域。RCEP的受访者表示,通常会寻求改善设计构思和施工技术。数十年来,香港采用上述施工技术,经验丰富,加上政府推动使用BIM和MiC,在提高生产力、减少浪费、提高安全性和减轻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等范畴已累积不少专业知识。香港业者也擅长推行设施管理数字化。举例来说,长期以来,大部分香港地产发展商都会安装传感器和监控系统处理室内空气监测及监控问题,以及减少能源消耗。然而,RCEP许多受访者认为,空气监测问题具挑战性,其中43%表示现有建筑物布局不便安装上述系统是主要原因。香港一些建筑物已经安装智能废物管理系统,鼓励住户记录他们的回收情况,特别是取得绿建环评铂金(BEAMPlus)证书的建筑物。香港可以把物业改装服务的经验推广到澳洲、新加坡和韩国等RCEP市场。目前,这些市场的物业改装服务较为不足,但可能会在未来12个月有所增长。164RCEP各行业受访者都表示重视环保或回收建材,其中40%已经在项目内采用低碳以及环保材料。然而,他们仍然认为,环保材料的采购和应用是一项具挑战性的任务。许多公司正与专业人士合作,审视已获不同机构或组织认证的产品和技术,以便根据相关供应商或产品的碳排放及对环境的影响标示绿色功效。为了控制隐含碳以实现减排,46%受访者会选择已取得绿色认证的供应商,其中40%要求上游产品或服务供应商披露碳排放数据。一般认为,可以通过标准化测量方式量度绿色材料的碳排放量,制定系统性方案以减少范围3(Scope3)排放。香港的检测及认证业提供卓越服务,享誉国际。市场对优质环保建材和供应商需求殷切,为香港带来机遇。香港可以善用其检测及认证业的优势,帮助RCEP市场制定标准化的绿色建材评估和认证规程,减少「漂绿」风险。香港在全球贸易中也是举足轻重。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2021年,香港是全球第六大商品贸易实体,也是第20大商业服务贸易实体。这令香港的业界和贸易商更有条件去促进环保材料的采购活动,以及开发一个便利用家的采购平台。平台可包含林林总总的环保物料及供应商资料,形成一个庞大的区域数据库。RCEP区内的绿色材料制造商和供应商可通过平台,向建筑专业人士推销产品,业者也可借此了解更多环保选项,从而推动更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设计。由香港绿色建筑议会(HKGBC)和建造业议会(CIC)为香港地产和物业管理业者联合推出的建造业议会绿色产品认证和绿材目录便是最佳例证。在此基础上,设立一个集合海外供应商的产品数据库及目录,将为RCEP区内的业者带来莫大裨益。第3.4章:绿色建材认证和采购165在建筑周期进行碳评估的RCEP受访者中,有40%表示这是最具挑战性的绿色举措之一。澳洲和中国业者均有意于未来推行完整的施工周期碳管理措施,原因是两地目前的碳管理措施都有所不足。与此同时,韩国业者则认为,使用更多低碳以及环保材料甚具挑战性。开发完整施工周期碳评估或管理系统,有助满足区内对完整施工周期碳评估或管理解决方案的需求。建造业议会的碳评估工具(CAT)专为香港业者而设,是最便捷的网上碳评估平台之一,足证香港拥有优势,可开发概念及技术上适用于RCEP市场的完整周期碳评估工具,包括模拟设计和规划阶段的隐含碳排放状况。166结论167本次研究的结果再次肯定香港在投资、融资、认证、项目规划、建材、建筑方法、能源使用以至小区发展等多方面均具备绿色建筑能力,同时本地业界已准备就绪,可与RCEP伙伴开展合作。本港在设计、营运和管理高楼层建筑方面经验丰富,检测和认证业发展成熟,绿色金融业实力雄厚,专业服务卓越全面,这些优势为业界奠下稳健基础,有能力在广大的RCEP市场争取更多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合作机会。具体而言,本报告根据定性和定量调查结果,列出香港的四大优势范畴,分别是(1)气候风险评估及设计顾问服务;(2)绿色金融;(3)建筑及设施管理数字化;以及(4)绿色建材认证及采购。然而,RCEP成员国在地理和气候、监管和优惠措施、社会和经济发展、创新和科技进展等方面千差万别,为有意进入RCEP市场的企业带来许多挑战。因此,就特定市场和行业进行更多深度研究,探讨本港业界如何能更好地汲取RCEP区内多个市场的绿色建筑机遇,实属必要。168调查概览169调查受访者合共300人,包括来自澳洲、中国内地、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绿色建筑、地产发展和设施管理业人员。所有受访者均为经理或以上级别,并具备超过4年参与绿色建筑/地产发展/设施管理项目的经验。是次调查旨在了解RCEP贸易区内地产发展和物业管理界的发展现况,并探讨本港业界在这些市场的竞争优势。受访者背景业务所在国家/地区受访人数澳洲50中国100日本50韩国50新加坡50170171深入访谈研究团队邀请了香港地产和物业管理界的主要持份者,就香港绿色建筑能力和RCEP市场的潜在机遇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看法。受访者排名按访谈先后次序列示:•建筑环保评估协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志诚工程师•香港绿色建筑议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陈永康博士工程师太平绅士•第一太平戴维斯副董事总经理李文光工程师、测量师•领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领展)可持续发展及风险管治总监关凯临博士•建造业议会行业发展部助理总监何烱光•建造业议会行业发展部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经理何凤姿•建造业议会行业发展部建造数码化高级经理黄春权博士工程师•天奥集团有限公司总监DixonChan•太古地产有限公司技术统筹及可持续发展总经理邱万鸿博士•太古地产有限公司机电工程及创新科技总监郭伟文•利安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少颖•华懋集团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蔡宏兴•华懋集团项目顾问DavidWoo•奥雅纳集团院士、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咨询服务东亚区负责人郑世有博士•奥雅纳集团董事、东亚区脱碳及可持续发展负责人林雁东博士•奥雅纳集团董事、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咨询负责人庄宏曦博士•奥雅纳集团东亚区气候与可持续发展主任黄瀚文博士•奥雅纳集团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城市主任谢文思•奥雅纳集团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能源和减碳专家PrachiGupta•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项目管理部高级项目总监陈志伟•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部高级经理MirandaWong•怡和机器有限公司屋宇设备及产品部董事总经理刘自威•怡和机器有限公司高级业务拓展董事陈家龙博士工程师•怡和机器有限公司屋宇设备及产品—智能方案及技术,建筑机械机电设备部董事谭华溢•汇丰环球银行可持续发展业务亚太区主管朱隽贤•汇丰香港工商金融可持续金融主管吴嘉钰•汇丰香港工商金融工商企业主管(地产及基建)潘永耀•汇丰亚太区可持续金融高级经理PrityaWidiarta•有利集团有限公司副主席黄天祥博士工程师172•青洲英坭(集团)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曾百中•香港房地产科技协会创办人及主席VivianChan•香港房地产科技协会常务董事潘海琳•香港铁路有限公司持续发展事务主管陈淑媚•香港铁路有限公司助理总商场事务经理麦富强•香港铁路有限公司物业发展及国际业务首席企业传讯经理AnthiaKu•香港铁路有限公司物业发展及国际业务高级企业传讯经理LilianYeung•香港铁路有限公司物业发展及国际业务助理品牌传讯主任SandyNg•中华电力有限公司企业客户成功及销售总监卢志华博士工程师•中华电力有限公司企业客户成功及销售高级客户管理专员BenLee•香港置地集团公司投资者关系及企业可持续发展部主管林可立•香港置地集团公司投资者关系及企业可持续发展部投资者关系经理GaryLeung•香港置地集团公司投资者关系及企业可持续发展部可持续发展经理GraceLam•香港置地集团公司物业管理部技术经理DerekChan•南丰集团香港地产处业务创新部业务创新及共享价值主管刘家骏•南丰集团香港地产处工程部副总经理区子昌•南丰集团香港地产处工程部屋宇设备高级经理胡剑•南丰集团香港地产处工程部屋宇设备可持续发展经理PeggyTang•南丰集团香港地产处市场及传讯部可持续发展经理TiffanyYung•南丰集团香港地产处业务创新部业务创新及共享价值助理经理EmilyLi•南丰集团香港地产处工程部高级策划经理杨剑文•南丰集团香港地产处工程部高级策划经理凌显达•AECOM香港区高级副总裁兼营运总监黎以仁173研究团队并与来自5个指定国家的持份者进行深入访谈,并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了解受访者对国内绿色建筑能力的看法。受访者排名按访谈先后次序列示:澳洲•Cundall可持续发展部首席顾问MadlenJannaschk•NorthropConsultingEngineersPtyLtd可持续发展部首席集团经理IanVanEerden•BatesSmartPtyLtd总监PhilipVivian•UnitingCommunities环境可持续发展经理PaulSmith中国内地•戴德梁行可持续发展服务高级副董事陈夏青•朗诗绿色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YiChengZhao•续翼建筑科技首席执行官沈奕竹日本•LombardStandard创办人及首席营运总监AlbertoMGSaruggia•日建设计株式会社工程技术总部首席执行官堀川晋•日建设计株式会社社长办公室私人助理AiNampo•竹中工务店YouKawauchi•竹中工务店HirokiTakehara韩国•熙林综合建筑师事务所负责人JaeyoungLee•乐天工程建设建筑技术设计团队主管JimmyChun新加坡•G-Energy创办人及副主席VincentLow•G-Energy首席营运总监VinsonChua•新加坡雅思柏设计事务所执行董事SonnyChionh建筑师•新加坡雅思柏设计事务所市场及传讯部经理ClaudiaTan•巴马丹拿集团新加坡区总监MarkOng•巴马丹拿集团香港区建筑师及董事陈祖声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